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漫谈古昆仑文化
2024年08月18日 11时06分   忻州日报

□李尚鸿

巍巍昆仑,被古人尊称为“万山之祖”,作为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都发生在昆仑山。昆仑,是以山崇拜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天命”“天下”“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核心思想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特殊政治、文化地位,具有彰显“国家意志”“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社会功能。

雄奇山脉孕育出奔流不息的大江长河,泉源滥觞滋养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图景,拔地倚天的昆仑山脉,逶迤绵延,像一条翱翔腾飞的巨龙游弋过鸿蒙天地……发源于先秦时期的昆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肇始起源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地理观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昆仑文化不断被传承创新,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也不断被赋予更为宏大的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古昆仑所在

昆仑,词义为“天”,既是中国思想文化符号化的神山,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天之山。早期昆仑作为文化象征,“遍布广域中国大地各处”,它并非指今天地理学概念中,大地构造的某一条山脉或某一山头,而是一条文化地理山系,指代天下所有的通神之山。故有学者提出,其范围甚至覆盖今忻州芦芽山一带。随着中华文化圈和大一统国家形成,以及统治者对黄河的溯源探索,昆仑的概念外延逐步“西移”,成为对中国西部大山的泛称。

昆仑山西移,发生在王权集中的国家文明时期,通天之山由众山逐渐归一为昆仑,既是大一统国家发展和治理方面的需要,也是统治者从思想层面推行国家意志、实现统一性布局的具体文化举措。昆仑因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地理山系,且只能是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国家精神的象征符号,而非仅代表边疆的地域性文化标志。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以国家名义,依据汉使对黄河河源的调查和古往今来图书资料的记载等,将于阗南山定名为今天的昆仑山,标志着汉代中国世界观已经从中原为天下之中,变化发展为以西域昆仑为天下之中。这既是一种了不起的世界观,也表明西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因而西域昆仑也就与国土、国家主权直接建立起联系。

此后,《汉书·西域传》中进一步明确西域南山和葱岭同为一脉,都属昆仑山系:“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两原(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河出昆仑”

“河出昆仑”并非指现代科学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而是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观念,换句话说,即“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是万物的本源,天地开辟的原型亦是女性的孕育,因此作为通天之山的昆仑便是河源所出,是孕育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前文引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不仅指出古昆仑所在,还进一步确认了其与黄河源头存在直接关联。

黄河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和王朝国脉的象征,秦汉以降,寻找黄河源头便成为皇权天授、天子正统的直接体现,被视作国之大事。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王朝都把黄河源头认定为昆仑山一带,直至晚清。清光绪年间,左宗棠率军平定新疆,除了受海防塞防的国防理念影响外,其实还有对封建王朝统治天命观方面的考虑——保住昆仑就等于保住国脉,维护清王朝皇权天授的道义和万世基业。如此看来,西域的昆仑、葱岭、于阗河等与中国古代的国家主权有着至关重要的政治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国脉之所系”。

从屈原“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的精神寄托,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悲壮;从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激昂情怀,再到苏轼笔下“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的豪放旷达……巍巍昆仑,不仅是辽阔雄浑、连绵不绝的地理尺度,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一。弘扬昆仑文化的历史内涵,彰显这一象征符号的精神品质,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