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月林
滹沱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发源于忻州市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滹沱”为水流湍急、汹涌磅礴之意,明代王钥曾以诗“滹沱脉出卤成阳,风浪掀空势白狂。平截太行千仞断,远溯沧海一源长”形容其滔滔气势。
明末清初大臣冯如京,字修隐,号秋水,山西代州人。顺治年间中拔贡,授永平知府,累迁广东左布政使,屡平巨盗。冯如京工诗文,著作颇丰,有《秋水集》《春秋大成》《圣贤正帝》《粤槎日记》《北征记略》等。其诗《雁门九思》云:“我所思兮在滹阳,欲往从之路阻长。倾心东望涕满裳,我之怀矣心孔惶。金母锡我黄熊丸,何以报之青琅歼。愿因流水达素鳞,倏焉能致废疾呻。”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南直隶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 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资料,研究疆域、形势、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社会实际问题。他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他的《重过代州赠李处士因笃在陈君上年署中》诗曰:“雁门春草碧,且复过滹沱。为念离群友,三年愁绪多。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却来赵国访廉颇,还到关中寻郭解。陈君心事望诸俦,吾友高才冠雍州。玉轴香浮铃阁晓,彩毫光照射堂秋。人来楚客三闾后,赋似梁园枚马游。句注山边馀旧垒,五原关下临河水。青冢哀笳出汉宫,白登奇计还天子。穷愁那得一篇书,幸有心期托后车。又逐天风归大海,好凭春水寄双鱼。”
清代学者朱彝尊,浙江秀水人,早年为布衣时,专注于古学,博览群书。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授翰林院检讨,参修《明史》。康熙二十年(1681年),出典江南乡试,入直南书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辞官回乡,专事著述,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明诗综》等。朱彝尊博赡渊雅,学术贡献遍及经学、史地学、文学以及目录学等各领域,所撰《经义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经学专科目录著作。其诗以才藻魄力称盛,当时与王士祯齐名,称“南朱北王”;其词讲求醇雅,力挽明词颓风,与陈维崧合称“朱陈”,开创浙西词派,在清代词坛居于领袖位置。康熙三年(1664年)冬,朱彝尊途经滹沱河作诗一首,诗云:“滹沱河上流澌急,骑马春冰滑可怜。百尺浮桥空断板,孤城哀角动荒烟。愁颜送老饥寒日,绝塞因人雨雪边。转忆江乡多乐事,花浓齐放五湖船。”
有“广东徐霞客”美称的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在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出了独特贡献,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他的《雁门七夕即事(其二)》中提及滹沱河:“滹沱秋水耶溪似,莲叶东西见彼姝。万里长风吹海月,可怜光堕锦氍毹。”
清代著名诗词家曹贞吉,字升六,号实庵,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其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他的《满江红·过滹沱》写道:“雁齿红桥,听桥下、怒涛如箭。作襟带、长安日近,雪消波暖。纳纳津门潮水合,茫茫句注奔流远。变桑田、一派古今愁,难消遣。千尺堰,秋风卷。千家哭,秋云暗。任歌残瓠子,阳侯骄蹇。梦里常惊龙气冷,眼前复见蛟宫浅。倚危栏、尘土上须眉,王程缓。”
晚清名臣徐继畬,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山西代州五台县(今山西忻州市)人。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历任广西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前后为官30余年。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正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还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徐继畬晚年回到滹沱河畔的故乡,县令以诗相赠,徐依韵和之:“琴堂人散静无尘,厨传萧然不道贫。沱水波澜飞作雨,台山冰雪暖回春。但忧民瘼时披牍,一任饥肠自转轮。舆论他年传史笔,如公吏治合书循。”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