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0日晚,应邀请方安排,交流团部分人员参加了主题为“北路梆子的艺术特色”的“艺人谈”活动。
本报讯 近日,忻州文化研究院受香港祥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邀请,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主办的香港“首届中华文化节暨第十二届中国戏曲节”,北路梆子戏曲演出圆满成功。
6月20日,忻州文化研究院组织精干力量,组成文化交流团(以下简称交流团)赴港演出。交流团由忻州市政府督查专员张建平担任团长,忻州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燕萍担任副团长,北路梆子三位“梅花奖”获得者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等一行69人组成。交流团于6月21日至23日在香港大会堂演出《醒醉记》《画龙点睛》《双官诰》三部北路梆子传统剧目。

演出中场休息时,演员太雨琴为观众示范北路梆子“水袖”技艺。
此次展演的三部北路梆子大戏都已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其中,北路梆子原创剧目《醒醉记》讲述了唐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和亲翁房玄龄借醉酒假死,劝谏唐太宗李世民修复洛阳宫当公主陪嫁这一奢侈之举,最终李世民从善如流,更赐房玄龄御酒一缸,勉其忠正。传统剧目《画龙点睛》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微服私访,遇到“土皇上”县令赵元楷,寻得真才实学的马周,穿插酒店孀妇林四娘以鲜血点染龙睛后含恨死去的故事。传统剧目《双官诰》讲述了薛子岳在镇江行医被谣传烧死他乡,薛妻张氏、刘氏先后弃家改嫁。忠仆薛保和丫鬟王春娥抚养独子英哥,英哥发奋苦读,终得中状元。同时薛子岳也得功名回家,一家团圆,春娥尽节抚幼,父子双双封诰的故事。

演出现场,演员杨仲义接受媒体采访。
北路梆子精彩好戏一连三天在港火爆上演,令香港市民和戏曲爱好者赞叹不已。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彰显了北路梆子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双官诰》演出现场,中国戏剧“梅花奖”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三朵梅花”同台演出。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媒体高度关注。演出前,香港《星岛头条》于6月6日作了题为“北路梆子首次出演戏剧节 展现慷慨激昂塞北风韵”的报道,向香港同胞介绍了忻州文化研究院为参加本次文化交流活动精心准备的三部大戏。中国新闻网于6月23日作了题为“国家级‘非遗’山西北路梆子香港上演”的报道,对首届中华文化节“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活动进行报道。凤凰卫视于6月23日作了题为“传统戏曲北路梆子跨越山海 在香港呈现”的视频新闻报道,采访了现场观众及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杨仲义。无线电视台于6月24日作了题为“首届中华文化节本月至九月举行 设专场免费让长者及学生欣赏‘北路梆子’”的报道。《文汇报》于6月24日作了题为“北路梆子临香江 观众感动泪如雨”的报道。
李艳秋 刘依聪/文 夏文勇/图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