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寻古忻州》系列之十二
千年古钟声震远
栗旭晨
2024年03月20日 18时15分   忻州晚报


子夜中仰望星空,

静听远处传来的钟声。

就像雷鸣轰隆隆,

把震撼留给大地。

敬畏古钟,

聆听钟声,

梳理着前世,

警醒着今生。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古铜钟代表了当时铸造、声学、乐律、力学等的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宝贵实物。


忻州古钟公园 宫清华 摄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铜钟就逐渐成为寺院中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铜钟发音洪亮悠远,僧人鸣钟可以积累功德,称为“鸣钟功德”,因此各地名刹宝寺皆有钟。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五台山是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现有民国以前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钟50余口,其中体量最大、声音最宏厚的是显通寺钟楼的幽冥钟。幽冥钟铸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钟身高达1.64米,厚约8厘米,外径1.8米,重达9999.5斤。过去五台山僧尼圆寂后,将名字写在纸上贴于钟身,寓意与钟共存。游人亦可把写有去世亲人名字的纸条贴于钟身,以寄托哀思。近年来,随着来山游客的增多,为保护文物,幽冥钟现在只作定夜之用,晨暮各鸣108下,破长夜,警睡眠,觉昏衢,疏冥昧。

岢岚县钟鼓楼 王文君摄

幽冥钟声音宏厚深沉,加之钟楼在台怀镇中心地带1762米的高处,每当晨暮撞钟之时,钟声回荡天宇,声传十里之遥,余音久久地回荡在景区的山谷中。因素有“声闻四达十里外,震悟大千浴心界”的称道,幽冥钟闻名于世。

“土圣晚钟”为古崞县八景之一。土圣寺位于原平阎庄镇水油沟村北的山谷深处,松柏满山,溪泉环绕,楼阁耸峙,塔桥点缀,宛如一处玲珑清雅的山水盆景。寺院又名“灵泉寺”,始建于唐朝,盛名晋北。寺周建有灵牙塔和渡仙桥,寺内宽敞开阔,庙宇巍峨。在寺东海拔998米的峰顶建有钟楼,楼内吊挂一口9999斤重的明代铁钟,号称“不击自鸣”。

相传,大钟挂好后,土圣寺内的老和尚必须先敲钟,然后才能召集僧侣上夜校。后来,老和尚将此事交由小和尚来做,小和尚面对过涧攀爬之劳,生出一个主意,一旦从山门出来,他就可以用手指点击钟楼,竟然轰然作响。这个秘密被老和尚发现了,才知道这个弟子已经得道,于是就把他派往别的寺庙担任住持。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也显示出铁钟的厚重与神秘。

这口铁钟高170厘米,口径180厘米,厚3厘米,钟把高45厘米。仔细阅读铁钟上的铭文,除捐资者的姓名外,最醒目的是正中立式匾样的“皇帝万万岁”。铭文的重要部分当属“晨钟偈”和“晚钟偈”,十分精短,均有八字真言“唵伽啰帝野娑婆诃”,落款上写着:“太原府代州崞县灵泉寺造钟一颗,会首圆海、法侄明禄,化于汾州平遥县达蒲里达蒲村,纠首王福来等同众信人等捐财铸造。时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五月初十日造。”伫立在钟楼上,八面来风呼啸而过,有一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的豪迈感,拥有了冲破云霄的力量,旷达浩然。

忻府区桃桃山伞盖寺铜钟

投资172万元,始建于1985年6月的古钟公园,是撤县设市(今忻府区)后,忻州城区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地标园林公园,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公园的南大门旁边,距离石台阶两丈左右的地方,建有一钟楼,平地雄峙,高阁凌空,层次错落,六面延伸,上钟下空,八根红柱排列均匀,古朴典雅,独具特色。据记载,这口大钟叫元音觉世大铁钟,重11500余斤。为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在都维那张鼎的主持下,由朔州录事司铸钟工匠赵世俊、赵孝宁、赵孝尔三人用生铁所铸,呈圆锥喇叭型,吊环下有数孔,钟身布满花纹、鸟兽、铭文等,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晋国大夫程婴“忍所私,行大义”,甘愿牺牲自己的骨肉,救下赵氏孤儿。后来以自刎作为回报,其后被封为白马天神。后人为在晨钟暮鼓时纪念和缅怀这位舍生取义的义士,便在忻州古城东门内北侧安放了此钟。规劝人们积德行善,检点仪容,见贤思齐,舍生取义。由于程婴被尊称为白马天神,境内的金山亦叫程侯山,白马山、白马寺也由此而得名。清同治七年,知州戈济荣修筑城廓时,在该钟外围加了木质和砖瓦,使其更加牢固壮观。政府曾拨专款进行了整修,令其面貌一新。近年来,忻州古城修缮活化后,古钟公园游客如织,古钟亦成为“镇园之宝”而广受尊崇。

五台山显通寺钟楼的幽冥钟 焦瑾琦摄

据笔者读高中时的历史老师薛喜旺考证,古钟原在崞县东阳观音院慧济寺内,明洪武五年三月,被滹沱河水冲到忻口。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移来忻州城安家落户,成为吉祥物。这与《忻州志》中“元音台相传白马水来”相吻合,同钟铸于金代并不矛盾。

根据明代《边靖楼记》记载,代州钟楼和边靖楼互为依托,是作战的重要预警系统。每当雁门关发生战事,驻守州城的将士们在边靖楼上望见狼烟四起时,就会敲击钟楼上的大钟,钟声“雄浑激越,闻之铿锵以亢足,有号令之象也”,提醒大家提前做好战斗准备。钟楼位于代县县城东大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二层五垛斗拱,单翘重昂,云纹梁头,内悬大铁钟一口,钟口直径1.66米,重500多斤,上铸铭文“金大定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八月十三日”。据后人考证,大铁钟是从其他寺院迁入,原寺院已毁。代州在历史上是军事要镇,约在明成化年间开始在高体建筑上专门置钟、鼓,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在没有发达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必须有一口声传百里的大钟,来传递信息,集中兵民。据老人们讲,夜半时分,距县城四十多里远的东西留属村都能听见钟楼上撞击大钟所发出的悠扬激越声。在代县枣林镇西留属村崇庆寺内,也有一座钟楼,吊悬一口大铁钟,铸于金大定二十二年。西留属的钟和县城钟楼上的钟相互呼应,老百姓说那是姊妹钟神在加持护法的缘故。

原平市土圣寺钟亭

原平市土圣寺的明代铁钟(也叫“自鸣晚钟”)


伞盖寺是忻府区古八景之一,在其钟鼓楼内,有一口巨钟,高2米,直径3米,用红铜铸成。钟上镌刻着十六个大字:皇图永固,帝道吉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每到傍晚时分,巨钟便发出洪亮悠扬的声音,为古老的伞盖寺增添了一份安祥宁静的色彩,也使桃桃山附近的老百姓感到由衷的静谧和亲切。

相传,大明正统二年初冬,这口巨钟突然在一夜间不翼而飞,这使得住持和众僧大惊失色,觉得是一个不祥之兆,坐卧不安。三日后,有一位姓徐的人士自告奋勇说,他可铸与原来大小一样的巨钟。他开岀的条件是,需用红铜九百九十斤,垒火烧铜二十一天,铸造成型二十七天,刨光打磨一天。住持当即应允,就这样花费了四十九天时间,一口与原来几乎相同的巨钟铸造完工。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第三天晚上,新铸的巨钟又失踪了,让大家惊骇不已。一夜,姓徐的人士托梦给住持说,我乃徐达,当年力保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谁料想刚过七十年,朝廷腐败,江山摇摇欲坠,这口钟怎能不被西天的神灵收回去呢?就在这一年,明朝皇帝朱祁镇也在梦中受到徐达指点,说明朝腐败即将亡国,吓得从龙床上滚落下来。痛定思痛,他下决心清除腐败,整顿朝纲,使明朝江山又延续了二百多年。

原平市土圣寺晚钟“皇帝万万岁”铭文

五台山显通寺钟楼

伞盖寺住持听从徐达的提示,又铸了一口没有记号,但在样式上与原来的巨钟有所不同的小钟,朝暮敲击,钟和伞盖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解放后,伞盖寺没有了僧人,无人敲钟,后被毁坏。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其意义在于把人们从安逸中唤醒,一个警钟长鸣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和进步的社会。

古钟悬于梁上,

岁月流经天地。

风太轻,

吹不响古钟,

因为它承载得太多。


寺庙供奉神明,

僧人埋头诵经、撞钟,

早晚各一次,

雷打不动,

一次叫你醒来,

一次让你安静。


有灵性的古钟,

不敲自鸣。

可幻化成天上月、池中莲,

其声直抵心灵。

不生锈,千年犹温,

不迟钝,古典犹新。

本版未署名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