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繁峙秧歌韵 守护壁画情
2023年11月28日 09时04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日前,繁峙秧歌剧团呈现的繁峙秧歌戏《岩山寺》,成为忻州第十三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上一道独特风景。小剧种别有风味,演绎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目光,也让“藏在深闺”的文化遗产——岩山寺重现世人眼前。

众所周知,位于繁峙县天岩村的岩山寺历经岁月洗濯,保存着珍贵的金代壁画,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岩山寺内的壁画采用通景式构图,分割开的各佛经图既可独立成篇,又能组合成完整画面,各种人物穿插于山水林园之间,构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巨制。岩山寺壁画能在今天熠熠生辉,创作者必然有高超的技艺,而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还离不开历代天岩村人的精心守护。

繁峙秧歌戏《岩山寺》着眼以上两点,为我们讲述岩山寺壁画的创作过程以及北宋宫廷画师王逵的人生经历。第一场写王逵被追杀,为范家所救;第二场写王逵心系家乡,范大娘点鸳鸯谱;第三场写多年后岩山寺扩建,王逵前去创作壁画;第四场王逵创作受阻,父子相认;第五场写王逵创作过程的艰辛;第六场写岩山寺壁画完成。关于王逵,地方史籍并无提及,岩山寺里也仅有两处记载。一处在寺内石碑上,“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还有一处在今文殊殿西壁壁画南侧,上书“画匠王逵,年陆拾捌”。

繁峙秧歌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地方传统戏剧,是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而来。1956年,繁峙秧歌剧团成立,最初只演民间小调,后逐渐吸收北路梆子等地方民间剧种,开始演出大戏。《岩山寺》的定位是民间传奇剧,从北宋宫廷画师王逵流落到繁峙地界开始讲起,自此隐姓埋名,安家落户,壁画创作完成后,皇帝圣旨表彰其功,特赐“御前承应画匠”。

写世俗众生相是《岩山寺》的一大特点。岩山寺壁画除描绘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外,还展现了浓厚的市井烟火气息和平淡的乡野生活图景,折射出民本思想。画为心声,社会生活的耳濡目染必定会影响画师的创作。与此对应,繁峙秧歌戏《岩山寺》也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百姓群像图。斛大娘、斛柳枝、厚延吉、释延大师……这些善良的人用慈悲之心感化了王逵,并帮助他最终完成旷世之作,这是整出戏的感情基调。

天岩村地处边陲,常年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王逵辗转流落此地,幸得村民守护和大师点化,让他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于是决定拿起画笔进行壁画创作。壁画完成之时,王逵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心中有成就感,更多的却是沧桑感。时光匆匆,世事变迁,他也垂垂老矣。《岩山寺》的创作正基于此,内容反映浓郁的世俗生活,以普通观众视野来观照岩山寺壁画,给人以亲切朴实的感觉。戏里人物个性鲜明,立体感强,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推动剧情走向高潮。

《岩山寺》把戏曲文化和地方古建相结合,以繁峙秧歌为载体,演绎岩山寺背后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创新,从中能看到繁峙文化人的初心。如今岩山寺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既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追求,更是文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繁峙秧歌剧团班底整体实力很雄厚,尤其主演赵国珍有很强的可塑性,表演收放有度,无论是唱念还是身段都令人称赞。此外戏的舞台呈现简洁古朴,色调与情节相呼应,为戏增色不少。在《岩山寺》这部戏里,观众了解了岩山寺壁画创作的不易,感受到创作者和天岩村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更看到了繁峙秧歌人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

作为一个小剧种,繁峙秧歌还处于生长和发展阶段。《岩山寺》包含多种地方音乐元素,体现了剧种的开放性。然而,如何在保持繁峙秧歌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繁峙秧歌从业者需要努力的方向。(赵亚君)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