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小山村的家风“样本”

——偏关县天峰坪镇首届杨家岭乡村文化节回眸
2022年03月28日 11时25分   忻州日报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善堂中有孝行”。

村委会主任胡爱国在吆喝着村民张贴对联的时候,旁边的一群小孩子也在一字一句地叨念着进村彩门上的对联内容。

尽管不大明白,孩子们也是若有所思。但胡爱国坚信,他们会懂的,因为这将会成为他们的成长习惯。

“在我们杨家岭村,惟有知识,才是可以传世的财富。”胡爱国说。

春节期间,笔者走进偏关县天峰坪镇杨家岭村,对话解码他们的家风传承。

乡村文化节 传承孝道文明是主题

农历正月初九上午,偏关县天峰坪镇以“共建乡风文明、同谋乡村振兴”为主题举办了首届杨家岭乡村文化节。四方八里的村民结队而来,牵儿带女,神采飞扬,来赶赴一场倡导节俭、共建共享、传承孝道的乡村盛会。

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红灯高挂、彩旗飘扬、锣鼓震天,数百名身着鲜艳服装、装扮一新的农民,开始跑旱船、扭秧歌、表演广场舞。

期间,科技大篷车不失时机地送科技下乡,服务台前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人们。剪纸、刺绣、布艺等民间手工艺品,平添了许多喜庆的氛围。糜米、谷米、海红果等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地方小吃、商品交易,令前来采风的摄影家们目不暇接。

歌舞展演现场,村民们朗诵着自己编写的开场词,“欢歌笑语惠风起,唢呐笙琴大地新。扇舞旱船游梓里,吉祥忠孝润乡亲。杨家岭是个好地方,黄土文化天下扬。百姓参加文艺会,勤劳致富奔小康。”悠扬动听的歌声,欢快的舞步,跳出了脱贫致富心里美的快节奏。

这边还未停歇,那边已是吹打乐可劲儿上场,技法娴熟,曲风清新,红火、热闹。荟萃民歌、二人台、红灯舞、励志歌曲、民间小戏等节目形式的开幕式文艺演出更是精彩纷呈。村委会议室里,市、县书法家们正挥毫泼墨,一上午就为村民书写了几十副书法精品,书画家还专门为所有从外回乡的人写了一首诗歌。

晚上,内涵深远的九曲黄河灯阵,传扬忠孝节义的戏曲展演《打金枝》、《下河东》等剧目,令往日寂静的山乡,回荡着歌声,洋溢着笑声。

一位打小生活在城里的中年人说,“近距离体验了一回传统民俗文化盛宴,在年味渐淡的当下,这样的主题策划,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明回归。”

回报桑梓 在外乡亲会聚谋发展

“我们虽在他乡创业,根却永远在杨家岭!”

在当日举行的“讲孝道、报乡恩”论坛上,许多长年在外的杨家岭人有着如此的真情表达。他们说:“以后每年此时都要回来,一是在年节时回来看望亲人;二是联络家乡人,看看家乡发生的变化。”

有位发言的企业家叫胡宽胜,在外打拼30多年,创办了山西景盛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但他致富没有忘记家乡人。多年来,他为村里的建设投入资金很多,他的善行切实改善了村里的状况。首届文化节,他又请回了专场大戏,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省级院团风采,一些戏迷更是下午戏和夜场戏连着看,乐此不疲。

作为杨家岭人,胡宽胜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他的企业专注农业生态工程,整地、植树,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表示,文化节的举办,一定会成为杨家岭与外界加深交流和联系的平台,除了向众乡亲展现家乡变化外,村里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在外乡亲回乡投资建设、共谋发展。

杨家岭村支部书记胡有良说,“利用乡村文化节这样的平台,让杨家岭的后代回乡寻根、拜祖、问计,这无疑是村里的幸事。”

文以载道 小村培育成群大学生

文化节开幕当日,当主持人在台上介绍“不足千人的小山村,走出去大专院校学生200多人”时,全场沸腾了。

笔者注意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杨家岭村共考取本科生156人,中、专科生68人,眼下,在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就有114人。这些山里娃,时刻谨记祖训,不忘初心。

台下的观众席里,有人开始耳语,有人在打探、问询。期间,回乡过年的“80后”学子胡晓明登上舞台,代表在外创业的大学生发言,真情讲述了在外求学的经历和作为杨家岭人的自豪和骄傲。

这位拥有十余项发明专利、参与负责多个国家重点专项、现任中国航天科技天下图集团副总兼下属公司总经理的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生,以满满的自信向在场的大叔大婶叙述道,“正是因为杨家岭良好的教育传承和一脉相承的淳厚朴实,才有了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和灵魂支撑。”

在杨家岭村担任过20多年支书的胡荣厚,是村里走出的几代大学生的见证者。他站在村里宽阔的舞台上接受主持人采访时,神情略显紧张却思路清晰,他讲述了自己对于后辈儿孙的期望,希望村里多出人才,出各方面的人才,声如洪钟,目光炯炯有神。

孝字当头 和谐家庭登台传递正能量

正月初八上午,村民胡宽根一家正准备到城里饭店给孙女张罗定婚的事儿。趁他们收拾间隙,笔者与他们拉起了家常。

老人脸上写满了幸福,“闺女提前回了城,饭店也已经定好了,一大家子人,这下子全齐了!”

胡宽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是村委会的骨干,文艺特长、组织能力样样见好。长子在内蒙古创办企业,次子是某县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孩子们都很孝顺,逢年过节,都要回来看望双亲,平时也是嘘寒问暖。

老人在提及长大了的子女、后辈时感慨万千。他说,孙女上班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是给自己买了一部手机。孙女说,爷爷一生辛劳,操持着这个大家,后辈理应多关爱。

“我们婆婆、妯娌这么多年从没红过一次脸,好家风比金钱和物质更重要,这是老人们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胡宽根大儿媳说。

“父母待人平和,讲究孝和俭,对我们影响很大,这是我们的‘家风’。”胡宽根的次子谈起过往有些小激动,“参加工作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从做人开始,这是我们一家人和谐有爱的基础。”

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胡宽根一家被邀请上了舞台,穿戴整齐的一家人手牵着手,步入舞台中央,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气。

作为家庭代表,胡宽根分享了经营和谐家庭的心得体会。他对台下的村民们说,家长的行为处事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自己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是希望他们低调做人、坦诚做事。

他总结说,“好家风需要言传身教,其实父母就是孩子们的最好样本。”

身教胜于言传 杨家岭的“教育模式”

胡宽根的感慨也代表了众多杨家岭人的感慨,其实,许多杨家岭学子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如此的承诺。

在外工作多年的胡俊伟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可以是写在墙上的一句话,但在杨家岭却成了不争的事实。因为贫穷,村里的孩子才认定,惟有读书才有出路,才能为家里减轻负担。正是看到了父辈的不易,看到了父辈生活的艰辛,才使得他们更要发奋读书。而这种理解和体恤,又恰恰使感恩教育得以延续,使长成后的孩子得以反哺家庭。”

这位一直从事扶助弱势群体事业、对工作始终认真负责的中年男子,也是出了名的孝子。家里虽有兄妹3人,但排行最小的他,在自己成家、有了房子后,把鳏居多年的父亲从老家接至忻州家中,与通情达理的媳妇一起精心照料,极尽所能,整整陪伴了近20年直至老人离世。

“泰而不骄,自强不息,自尊自爱,勤劳坚韧,这大约就是杨家岭人的特点,这种传承日久的正能量,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坚实根基,恰恰又是引领后辈不断前行的无穷动力。”胡俊伟说。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一次主题乡村文化节,牵动了人们太多的感触。

“我们就是要教育后辈儿孙做好人、行善事,一定要传承好家风,带动好村风,让人们感受到杨家岭的正能量,让打拼在外的乡民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本,能够常回家看看!”

天峰坪镇党委书记武秀贵在接受采访时说,好家风的力量是可以在乡间传递的,杨家岭百姓的好家风,也带动了全镇村民。当下的天峰坪镇,村民和谐相处,一心一意种庄稼,专心致志搞养殖,精气神更足了。

李海燕/文 范黎明/图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