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唱响杨家将
2019年12月29日 11时33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疾风知劲草时代颂忠良”杨家将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开幕式活动小记

□本报记者 张云平

北京京戏大鼓助兴开幕式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忻州市人民政府嘉宾出席开幕式

山东泰安皮影戏艺人现场演出《杨继业碰碑》

时近岁末年关,又将迎来中国传统年俗,家家贴年画贴春联的日子,这也是一年中最喜庆的季节。12月23日下午,“ 疾风知劲草时代颂忠良”—— 杨家将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系列活动开幕式在北京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忻州市人民政府领导及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出席开幕仪式。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共同敲响开幕式战鼓。参会人员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此次系列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和忻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支持,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站承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协办。展览展出包括杨家将题材的木版年画、刺绣、木刻、书籍等100多件(套),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全方位展示了杨家将英雄群体的艺术之美和英雄之美。这是继今年三月份“ 春联重回春节杨家将年画展”在忻州秀容书院展出后重新策展的一次综合性的杨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精品展,也是近年来同类题材最高水准的一次大型展览。展览期至2020年2月4日。

此次系列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杨家将题材的木版年画,收藏作品由忻州日报社记者、杨家将专题研究学者张云平提供,并增加了部分非遗传承人有关杨家将题材的最新剪纸和皮影,策展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孙冬宁主任带领的策划团队完成,他们以坚实的学术功底,创新的策划能力,勤奋的工作作风,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次高水准的布展工作。策展思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关键词“忠孝节义”作为章节,用杨家将传统年画作为主展内容,用杨家将经典戏曲剧目解读,并辅以杨家将题材的书籍、刺绣配置,年画与戏曲两者水乳交融,既普及了年画知识,突出了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龙头,又普及了戏曲知识,多种非遗形式共同展示,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显示出展览策划者的匠心和思考。现场展演还邀请了全国部分非遗传承人助兴,有京剧《穆桂英挂帅》、泰安皮影戏《杨继业碰碑》、湖南皮影戏《杨六郎大战肖天佐》、辽宁鼓乐《杨门女将》、河南滑县大弦戏《杨府挑将》和来自杨家将故里的北路梆子《四郎探母》。

忻州与北京有着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北京周边是万里长城线上的“ 内三关”,忻州则有万里长城线上拱卫京城的“ 外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里曾是杨业镇守边关二十多年的地方,也是杨六郎镇守边关的地方,从此杨家将在这里兴起。从北宋开始,杨家将第一代英雄人物杨业的事迹就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到明代演变为长篇小说,清代戏曲和评书达到了高峰。由于清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宫廷整理改编的长达240出的杨家将连台本京戏《昭代萧韶》出台,与此同时,由满族富察氏世袭武官家中赞助编演的杨家将评书《金枪传》也在八旗军营和王府中流传,后又在民间广泛流传。此次杨家将走进王府,在中国现存最大王府—— 恭王府博物馆这样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来举行系列活动,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定会使杨家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和魅力得到更广的传播,产生更深的影响。

整个开幕式隆重而又紧凑,现场杨家将文化宣传气氛浓厚,静态和动态展示展演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嘉宾和观众驻足观看。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涛专程赶来观展,他认为杨家将是大题材,是忻州地域文化的核心资源,通过恭王府这样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平台,把忻州宣传推荐出去,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也为非遗活起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关链接

在杨家将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系列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

冬至到来,年关将近,又将迎来中国传统年俗家家贴门神贴春联的喜庆日子,我们相聚在被誉为晚清改革舵手恭亲王奕讠斤的府邸——中国现存最大的王府——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这样一个文化空间,举行“疾风知劲草时代颂忠良”——杨家将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系列活动,我有幸作为这次展出的杨家将年画收藏者在这里发言,心情无比激动。今天杨家将年画展能够在这么高规格的平台上展出,终于圆了我多年的梦想。

我来自山西晋北的忻州,杨家将的故乡。历史上这里由于“晋北锁钥”的地理位置和万里长城上“外三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曾经产生过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东晋的佛教领袖慧远、北宋的杨家将、元代的戏曲大家白朴、金元时期的伟大诗人元好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清代的思想启蒙家徐继畬,直到近现代史上,这里依然是人才辈出,风云人物阎锡山,革命家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也都出生于我们忻州这个地方。而我作为忻州杨家将故里人,对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群体杨家将更是情有独钟。

多年来,我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感,不仅致力于传播宣传杨家将并写下了大量鼓与呼的深度报道,而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重点收藏杨家将题材的年画。每当欣赏这些色彩浓烈、造型夸张、线条粗犷的年画,便会对杨家将英雄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感受到了一种艺术之美和英雄之美。越来越稀少的民间年画,也让我深感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北京和忻州,听起来十分遥远,但却有着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发源于忻州境内管涔山的恢河为桑干河上游,经朔州、河北流入北京,更名为永定河,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起始点;北京周边是万里长城线上的“内三关”,忻州则有万里长城线上拱卫京城的“外三关”,杨家将的英雄们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在忻州境内“ 外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上。从北宋开始,杨家将第一代英雄人物杨业的事迹就在民间老百姓中口口相传,到明代演变为长篇小说,清代戏曲和评书达到了高峰。杨家将忠勇担当的精神被历代人们所称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次杨家将走进恭王府博物馆,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相信通过这次系列活动的举办,定会使杨家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弘扬和传承。(杨家将专题研究学者 张云平)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