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益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朝诗人崔护这首脍炙人口的桃花诗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爱情故事,以花喻人,以花言情,侧面体现出了诗人那种无限怅惘的心境,让人读来好生惋惜。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桃花的篇章不胜枚举,仅一部《全唐诗》里面以桃花为主题的诗作就有近两百首,如若再加上那些提及桃花的诗就更多了,少说也有上千首。然而,每一首诗词中的桃花,皆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人生境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在这首唐寅的《桃花庵歌》中,诗人以桃花仙人自喻,表达了自己乐于归隐、淡泊功名、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另外,诗中提到的桃花因与“逃”同音而具隐者之意,因此也能体现出诗人那种追求自由、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可贵精神。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桃花诗多是洋溢着一种轻快明媚的气息。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力与潇洒自由的人生态度,竹林、桃花、春水、游鸭,简单朴实的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唐代周朴的这首《桃花》,给人营造出一个绝美的意境: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可惜初春的狂风吹过以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中,晚开的山寺桃花顽皮可爱,给诗人带来了惊喜,也为人间留住了春天。
诗圣杜甫在成都锦江边漫步时看到盛开的桃花,写下了著名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感受着诗中那绮丽的桃花和烂漫的春光,不觉间让人心驰神往。
相比前几位诗人笔下桃花的浪漫旖旎,曹雪芹写的桃花却透着一丝凄切与悲凉。他的《桃花行》中写道:“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此诗在《红楼梦》中出自林黛玉之手,她既是以花喻人,将不胜风摧的桃花喻做身世飘零的自己,又是以景衬情,用春日里灿烂的桃花与自身凄苦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自我塑造出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世家小姐形象。
“桃花灼灼斗春芳,一见如云满目光。不识冬来霜雪遍,芳意争似竹松长。”徜徉在醉人的桃花诗里,感受着那热烈奔放、仙气蓊郁的桃花,其实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精神的洗礼。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