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茶是家乡醇
段 伟
2020年05月31日 11时4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山为茶骨,雾为茶魂。清明至谷雨,是家乡云雾茶采收的黄金时节,这二十天左右的茶谓之“明前茶”或“谷雨茶”,一天一个味。家乡的茶园占地有二十五万余亩,身处其中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那是连山连水的翻涌,接天接地的浪漫。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林初盛,漫山的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一条条茶带随着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层层叠叠的曲线之间,采茶女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三哥家的老屋位于一个小山村,千山环野立,一水抱村流,这里翠竹满崖,树木成林。每年暮春时节,天蒙蒙亮三嫂就上山采茶去了。当阳光透过晨雾一缕缕地洒进院子时,三嫂早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了厅堂里,满脸汗珠的她没休息一会就开始躬身把茶叶倒在篾晒垫上,摊匀开来,再细细把其中的老叶和碎枝拣出丢掉。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家乡的茶园不规则地分布在几个山坡山岗上,经过祖祖辈辈多年汗水的浇灌,酝酿出赏心悦目的模样。清明前后,晴雨交替,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封存在山坡上一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它们积蓄了一冬养分,此刻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那一片片存储着春光的小小“生灵”,或清朗明洁,或云雾缭绕。

采茶、晾茶、炒茶、卖茶,茶香升腾,由此及彼,湾湾相连,随风千万里。记忆中,茶叶是当时村子里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每年一到采茶季节,村里一派繁忙,茶园里到处可见采茶女的身影。起早摸黑的采茶女,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依旧把脆亮欢快的歌声留在了茶山上:“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歌声如溪水般清澈透亮,在高低浓密的茶树林中久久回荡,迸发出生命最原始的力量,荡人心魄。

午饭过后,东边晴空万里,西边一片乌云,炒茶的时候到了。灶膛里火烧得很旺,铁锅也逐渐热烫起来,三哥把茶草倒进去,用双手不断翻动,不时还传来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等到叶质如绵,茶香初露,三哥就把它们起锅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草成条后再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复两次,直至细秀卷曲,白毫显露,茶叶才幽香沁鼻。

傍晚时分,我和三嫂坐在庭院把做好了的成茶置于簸箕里摊晾,再次拣去其中的杂物、茶梗,然后挑选条索均匀的茶叶分装到锡箔袋里,一溜地排过去,像整齐的城垛,内心颇有成就感。全部装好以后,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洁净的玻璃杯里,用开水冲下,茶叶立马浮起,细啜轻品,滑润清甜,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三哥告诉我,国家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分了一块茶园给他们家,采摘的茶草大部分卖给了茶商,一家人靠吃“茶叶饭”就足够生活。三嫂忍不住插话:“总是靠扶持像什么话?得攒点小钱去创业生大钱!”

“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看到哥嫂们今日的生活光景,品着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又有了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