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记忆中的农用曲辕“唐朝犁”
陈世琦
2020年05月31日 11时5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具又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具的推陈出新促进了农耕生产力的提高,加快了农业文明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今天,我们来谈谈在农具中较有代表性的犁。

犁最初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先秦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耒耜,这也是后来犁的前身。历史上真正用牲畜拉犁是在春秋时期,后完善于三国,定型于晋代,盛行于唐朝,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唐朝犁”。

记忆中的“唐朝犁”,设计精巧,工艺精湛,蕴含着独特的美学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常见的“唐朝犁”主要构件是“曲辕式铁犁弯”,它其实是对耒的一种改进。“曲辕式铁犁弯”由金属铁锻制而成,造型美观,结实耐用,除了犁耳、犁铧的设计符合现代科学的法则以外,其余铸造部件如木犁底、木犁柱、木犁把、木坨头、木犁楔等依旧保持原来的木结构形态。不得不承认,这种曲辕式“唐朝犁”凭借其科学合理的结构特征、稳定成熟的操作方法,为华夏大地农耕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当代农具设计也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通常一把好犁,木犁底和木坨头多用枣木或杏木材料制成,表面光滑无裂纹,耐磨耐碰,使用稳定,不易沾土,可以有效减少耕作时遇到的阻力。另外,木犁把和木犁楔多用干燥不易变形的榆木制成,这样有利于开槽加工和制作榫卯连接。木坨头安装在“曲辕式铁犁弯”前端,它是犁的向导部件,决定着耕地的方向。“曲辕式铁犁弯”的末端穿过木犁把,牢牢固定在木犁底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稳定的力学结构。木犁底的前端装有犁铧,木犁柱上又装有犁耳,两个铸件互相配合,是耕地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

“老把式”判断是否是一把好犁,需要目测“曲辕式铁犁弯”是否结实、平直、无毛刺,木坨头的横轴线、铁犁铧的前尖端、木犁把的尾端“三点”是否构成了“一线”,还需要深入测试各连接点是否松动,木犁把的高低是否符合人体工学标准,木犁楔是否拔插自如。这些都是备耕的必要环节,有备无患才能不违农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双轮双铧犁”“双轮三铧犁”“山地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让“唐朝犁”终于不再孤单。

“山地犁”是一种适合丘陵地区使用且较为轻便的“全金属”新式耕犁,它把以前的木坨头用金属导向轮所取代,并将转轴直柄上的刻槽替代了木犁楔来进行耕作深度的调节。铁犁底前端还装有一体化的“犁铧犁耳”构件,可准确实现整体向外多角度的转动。“山地犁”唯一的木质配件是扶手,分别叉接在铁犁弯和铁犁底上,扶手处还安有可调节“犁铧犁耳”转向的拉杆提钮。目前,“山地犁”已成为最受欢迎和最广泛使用的农耕犁,在广阔的田野上,到处可见它们大显身手。

如今,随着“三农”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集约化生产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攻方向。村里定期组织大型农机具进行耕作,实现了“秸秆还田,深耕深翻”,让老百姓不再担心土地耕作层变浅、水土保持能力减弱、病虫害增加等问题。来年开春时节,且看“唐朝犁” “山地犁”“悬耕机”等农具如何结伴“大闹”春耕。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