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清明时节品古诗
2020年04月07日 12时5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尚庆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此诗描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的情景,色彩清淡,心境凄冷。首句中的“纷纷”一词不仅形容清明那天飘洒的春雨,也暗示了诗人凄冷复杂的心情。“路上行人欲断魂 ”指的是路上那些去悼念逝去亲人的行人,他们面色匆匆,伤心欲绝,“雨纷纷”和“欲断魂”前后呼应,把一种强烈的悲思愁绪渲染到了极致。诗人因此触景伤情,见一牧童,便向他问路——“借问酒家何处有”,欲借酒浇愁,以此慰藉在他乡漂泊无依的惆怅心绪。然而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让读者仿佛看到不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口酒旗飘飘的热闹景象,整首诗的悲凉基调瞬间转变,意境延伸,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心中释然。全诗言语朴实,通俗易懂,画面丰盈,内蕴深厚,是一首颇见功力、极具艺术魅力的清明哀悼诗佳作。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这首《清明》,前两句写了诗人清明节无花欣赏、无酒畅饮的情形,如同山野小庙中面对青灯礼佛的老僧,兴味索然。后两句则写了昨日送走寒食节后,诗人向邻家讨来新火,天刚蒙蒙亮就点燃窗前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宋人对清明节十分重视,节日当天家家赏花饮酒,诗人因家贫买不起花和酒,清明这天孤苦伶仃,过得很是不堪。好在诗人懂得苦中作乐,靠刻苦读书发泄愁闷,寻找安慰,打发百无聊赖的时间。寥寥数句,借调侃之语,既讲述了自己清苦的生活,又描写出自己苦中作乐的情趣,用笔十分生动传神。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高翥的这首《清明日对酒》,形象地描写了清明节扫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清明节到了,很多人都来南山北山的墓地扫祭,纸灰如同白蝴蝶般飞舞,因伤心痛哭流出的血泪染红了山上的杜鹃花。黄昏时分坟地一片寂静荒凉,只有狐狸睡在那坟茔上,而那些上坟时哭哭啼啼的儿女们,晚上回到家却在灯前有说有笑。此时诗人内心受到极大冲击,联想到了“狐死必首丘”这句话,既感叹狐狸对同伴和家庭的忠诚,又感慨地认为今朝有酒就应该喝个痛快,否则等长眠九泉之后,连一滴酒都喝不到了。诗人借这首诗告诫人们,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好好孝敬他们,等父母去世以后,无论献上多么贵重的祭品,他们都享用不到了。然而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懂,高翥的这首诗作用词朴实无华,读后却令人深思。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