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记者来到定襄县晋昌镇西河头村,只见平坦整洁的道路两旁,垂柳轻拂,200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田间,绿油油的冬小麦长势喜人,在微风中摇曳,展现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该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和美乡村。
车辆驶近村头,停在村里新建的智慧停车场。泊好车,记者目光被路边名为“抗战街”的道路牌吸引。每一块牌子如同村庄的“数字身份证”,手机轻扫上面的二维码,实时定位、地名文化等信息便跃然屏上。
循着指引,步入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这里设施完备,红色底蕴深厚,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设计巧妙的是,从地道的一个出口走出,便可抵达红色展示中心,墙面铺满抗战主题壁画,正在建设的红色射击体验馆就坐落于此。
目前,这个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的射击体验馆已初具雏形。项目规划设置飞碟射击、十米光电步枪、射箭、沉浸式180°射击馆等多个功能区,既能够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也为村集体开辟增收新渠道。
穿行村巷,路过村民陈凤英家,窗明几净,集中供暖让屋内暖意融融。她和老伴正麻利地折叠、分装对联。交谈间,她笑道:“退休在家也闲不住,折叠对联这活轻松,还能挣点零用钱。一副对联赚4分钱,我们老两口一天能分装上千副呢!”村内的对联加工厂,为不少村民在农闲时节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来源。
巷子外,约30亩的冬小麦田绿意盎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兰庆利告诉记者:“除了总共100亩左右的冬小麦,村里还种植西瓜、辣椒、南瓜等作物。”不远处,锻造厂的设备轰鸣声隐约可闻,“全村企业以锻造加工为主,有200多名村民在锻造厂务工,日工资能有四五百块钱。”兰庆利介绍道。
眺望远方,红色研学中心的主体建筑已经落成。该项目占地10余亩,建成后,将围绕红色教育、农耕体验等主题开发研学课程,进一步壮大红色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以前啊,村里道路破损、垃圾随意堆放、供暖效果欠佳、村民吃水困难、污水处理设施缺失……现在‘面子’‘里子’都大变样了,村集体年收入有20多万元。”兰庆利感慨道。
当前,沥青路取代了破损小道,清晰统一的路牌和门牌规范了空间管理;树种优化和常态化清洁让村庄环境焕然一新;集中供暖替代移动供暖,解决了困扰村内多年的供热难题;饮水管网改造后实现了24小时稳定供水;通过新建污水处理站、铺设污水管网,提升了污水处理质效;传统用电路灯被全面更换为太阳能路灯;重新规划、功能齐全的日间照料中心,则进一步满足了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今年9月份,依托县文旅局修缮完工的古戏台,‘送戏下乡’活动热热闹闹展开;平日里,村里还经常组织秧歌表演等文体活动,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兰庆利笑着说。
如今的西河头村,正以融合创新的笔触,描绘着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我们将以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农业、锻造业与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农业+工业+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乡村。”谈及村子未来的发展,兰庆利信心十足。(白雪萍 赵丹琦)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