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垃圾桶快满了!”正和记者交谈时,到村工作大学生卜江涛面前的屏幕突然弹出一个闪烁的红点。他点开之后,上面显示:“南作村001号垃圾桶已满97%,待处理。”“我们在‘环境治理上云端’板块部署了智能垃圾箱,可实时监测满溢状态并自动通知保洁人员清理。”卜江涛介绍,这项功能让村里垃圾堆积问题减少近80%。而这,正是定襄县河边镇南作村数字乡村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
初冬时节,记者一行走进南作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块名为“南作村数字乡村治理平台”的弧形大屏格外醒目。卜江涛轻点屏幕,“美丽南作”“幸福南作”等七大板块便一一呈现。“这就是南作村的‘智慧心脏’。借助这一体系,乡村治理的触角可以延伸至村里的每一户、每个人。”聊起这些,卜江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先看‘党建引领数字化’和‘村务管理透明化’板块。”卜江涛熟练地操作界面,“党员画像”“党员数据分析”等内容同步清晰展现;在电子地图上,网格员、五保户等群体的动态信息可通过“精准标签”锚定——平台的“村民画像”功能能够准确标注村民的居住位置和特殊需求,为低保认定、养老服务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接诉即办”系统还支持村民通过拍照上传、文字输入等方式提交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为符合条件的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借助“科学养老上云端”板块,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体温以及定位信息。村委会主任刘泽海介绍道:“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者老人按下紧急呼叫键,系统会立即向村干部和网格员预警。”
“再看‘产业上云端’。”卜江涛的手指落在“大棚”模块,村内地块分布、农业资源库等数据一览无余,可为种植户提供地块肥力、灌溉等方面的精准建议。
近年来,村里搭建了智慧农业平台。在占地22.95亩的7座智慧温室大棚内,配套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实现卷帘、滴灌设备的自动控制,有效降低人工成本40%,提升作物产量15%。“目前,智慧温室大棚项目已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刘泽海说。
从屏幕上翔实的产业文字介绍,到耳边渐响的机器轰鸣声,记者随即来到玉米种子数字化烘干车间。只见6组果穗烘干设备正高速运转,金灿灿的玉米开启从果穗烘干到出仓脱粒的“蜕变之旅”。一旁,今年56岁的卜大姐正忙着清扫,“营生不累,每天能赚150元左右。从9月底开始,能干50多天呢。”她笑容满面地说,“村里有二三十人都在这儿干活,不比外出打工差!”
“以前晒玉米看天,遇着下雨得烂一地。”刘泽海对比道,“现在我们与山西中农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推动玉米制种产业化,建设数字化烘干车间,配备日处理能力达100吨的烘干设备。烘干后的玉米可直接送进村里的冷库。”
“不止于此,我们还打算拓展数字平台功能,把5G、物联网技术融进去,在智慧农业中增加农产品溯源等模块,在智慧治理中增加村民议事、线上投票等功能。”卜江涛笑着补充。
然而,实现数字化“智”理并非空中楼阁,更无法一蹴而就,其背后是该村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升级、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持续耕耘的结果。
“为保障饮水安全,我们全面更换老旧自来水管道,通过专人值守、水源地封闭管理等方式筑牢水质防线;在机井灌溉方面,配套1万多米的灌溉管道,遇旱情时一周就可以浇遍全村农田;土地管理上,借‘清化收’契机规范收回4.9亩集体土地,为村集体增收11万余元;人居环境整治中,通过设立‘街道长’、提供上门垃圾回收服务、开展卫生评优等,为数字化治理落地铺路……”刘泽海表示,“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接下来,我们还要盯着田间道路硬化、爱心午餐服务点等民生项目发力,把治理做细做实。”
夕阳西下,屋顶的光伏板镀上金边。不多时,126盏太阳能路灯点亮村落。脚下,2万米老旧自来水管道全部更换,1万米左右的污水管道蜿蜒延伸;眼前,再不见旧日污水横流,约3.6万平方米的沥青、混凝土道路平坦宽阔,2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彩绘从村头绵延至村尾,52个摄像头全天候守护着这份安宁……这一切的脉动,连同产业发展情况、村民诉求等,最终汇入党群服务中心的电子屏中,化作这个省级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奔腾不息的发展强音。(白雪萍 赵丹琦)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