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的“田头市场”里,村民贾重青麻利地为红薯套袋、装箱、打包,发往北京、上海等地。他手中的红薯个个表皮光滑、形态匀称、饱满厚实,这便是远近闻名的忻州“牛叫红薯”。这颗藏于田埂的小红薯,如今从单一农产品成长为支撑区域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书写了“小作物撬动大经济”的乡村发展篇章。
忻府区土壤天然富含磷、钾、钙等矿物元素,为红薯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加之昼夜温差适宜,有效促进了红薯糖分积累与营养沉淀。这份自然禀赋,孕育出“西呼延老红薯”“南铺红薯”“牛叫红薯”等一众品质上乘的特色品种,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忻府区依托红薯产业的蓬勃发展,摘得“中国甘甜红薯之乡”的桂冠。
“牛叫红薯”因其产地游邀村的俗称“牛叫村”而得名。香甜软糯的口感与丰富的营养价值,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屡获殊荣:2019年,一举斩获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优秀奖与“甘薯大王”称号,同步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游邀村凭借这一特色产业,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行列,标志着产业发展迈入标准化、规模化新阶段。
如今,忻府区红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集群,集中分布在董村、合索、忻口等6个乡镇,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产品销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忻州红薯”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一张亮眼名片。
在合索镇西呼延村,村民王海清家的红薯在庭院里成堆码放,太原某超市的采购人员正忙着装箱过秤。“这是‘忻薯2号’,亩产大概3500斤,口感特别好,我们按每斤2元的价格全收了。”采购人员的话,道出了稀缺品种的市场价值。
“我们村的红薯都是客户慕名上门收购。”村党支部书记常彦明满脸自豪地介绍。西呼延村坚守传统种植方法,“忻薯2号”薯苗均为自主培育,凭借独特品质,形成了市场优势,全村200余亩红薯,每年都被省城各大超市提前订购一空,走出了“小而精、精而强”的特色发展路。
与西呼延村的“精品化”路线不同,忻口镇南铺村的赵根云,探索出“规模化+深加工”的产业升级路。加工车间里,洗薯机、烘干机、薯粉机等设备轰鸣作响,原本只能按斤售卖的鲜红薯,变成附加值更高的红薯干、红薯淀粉。“今年种了120亩,纯收益有20多万元!”赵根云竖起两根手指,道出了产业链延伸的增收潜力。
赵根云从20世纪90年代学种红薯,从最初的几亩地拓展到如今的百余亩,牵头成立了红薯专业合作社,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南铺红薯”逐步有了名气。在他的带领下,南铺村红薯种植面积已有1500余亩,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红薯不仅是过去的‘救命粮’,更开拓了现在的‘致富路’!”贾重青感慨道。从父辈时代传统种植亩产不足3000斤,到如今种植“济薯26号”“烟薯25号”“西瓜红”“哈密薯”等新品种亩产突破6000斤,贾重青的经历,是忻府区红薯产业迭代升级的缩影。
这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2016年,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张红梅专家团队扎根忻府区,从全国收集100余种优质红薯品种开展试验,最终筛选出“济薯26号”“烟薯25号”“西瓜红”“哈密薯”等适应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核心品种,经脱毒培育后推广种植。这一举措不仅让红薯亩产从不足3000斤跃升至6000斤以上,更让红薯的品相和甜度大幅提升,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如今,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与当地合作社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已在游邀村落地,从育种到成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培育加速推进。
产业可持续发展,更需完善的经营模式保障。“我们村成立了新盛薯业有限公司,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董村镇副镇长兼游邀村党支部书记贾世英介绍,公司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对接市场、统一品牌销售,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彻底解决了种植户“种不好、卖不掉”的后顾之忧。针对红薯贮藏温度要求,忻府区在游邀村建成2座专业贮藏窖,可贮藏红薯400余万公斤,实现“错峰销售、溢价增收”;红薯干、红薯淀粉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小红薯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李春泽)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