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非遗”激活忻州古城文创街区持续走热
2025年11月08日 10时56分   忻州日报

草木染文创产品

当葫芦烙画展现古朴纹样,当草木染织飘荡自然气息,当面塑剪纸汇聚一街……忻州古城文创街,已成为“非遗”技艺从传承走向生活的创新舞台。

草木染出“斑斓世界”

走进文创街区的草木染作坊,天然染技艺“非遗”传承人赵慧正将一块白布浸入蓝靛缸中。几分钟后,布匹取出,在与空气接触的瞬间奇迹般地由绿变为蓝色。

“颜色是有生命和灵气的。”赵慧说,她与染缸的交流如同与老友对话,“早上走过,我就会说:今天你心情要好一些啊,我们一起染出漂亮的布。”

赵慧的草木染作坊里,陈列着用各种植物染出来的布、围巾和衣服。为了获取天然染料,她需要了解每一种植物的“性格”“:有的大度,有的包容,有的小气,有的矫情,但它们总是会绽放出美。”

为了在明年能够用到“柿子黄”,赵慧得从今年秋天就开始收集青柿子,一个个挑拣、分解、捣碎、榨汁、过滤,做成柿漆,密封养育一年以后,才能拿出来用作染材。

葫芦烙画“烙”出时代新意

在葫芦烙画店铺内,大小不一、题材各异的烙画葫芦琳琅满目,“非遗”传承人李云珍正以电烙铁为画笔,在葫芦上熨烙出书法水墨、工笔花鸟等图案。

“葫芦弧面就是我们的画纸,每一笔都讲究手稳心静。”李云珍介绍,她既擅长表现传统吉祥纹样、山水意境,也不断尝试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题材。在她手中,原本平淡无奇的葫芦因烙画的装点,变身成为兼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有游客询问能否在葫芦上烙一个《浪浪山小妖怪》的小猪妖,李云珍笑着表示“回去就学习一下”。流行IP正赋予传统“非遗”技艺新的生命。

游客沉浸“非遗”体验

“看,这个小猪佩奇是面粉做的!”河南游客李女士的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十分惊喜。面塑艺人指间翻飞,各色面团迅速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

“太难了,没想到在小葫芦上作画这么难!”在葫芦烙画工作室,来自陕西的游客李菲体验后连连感叹。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她小心翼翼地用烙铁在葫芦上烫下了一个吉祥纹样。

面塑、泥塑、陶艺、核雕、锔瓷等“非遗”工作室齐聚关帝庙巷,汇聚成一股生动的活力。游客们在此不仅驻足欣赏、互动提问,更通过亲自上手体验,将单纯的游览转变为一次难忘的、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经历。

古城活化“非遗”传承

“非遗”的“活态传承”在忻州古城结出硕果:今年国庆假期,忻州古城累计接待游客78.39万人次,“非遗”体验区日均接待量持续破万,“非遗”工作室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非遗’不是标本,而应该活在当下。”忻州古城文创街区负责人表示,他们正推动“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更具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真正走进生活,为“非遗”产业注入时代化、生活化、个性化的持久生命力。

(袁睿竹)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