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山酸枣加工厂车间一角
金秋时节,忻府区董村镇刘家山村的酸枣迎来了收获季。村里打造的“育苗+种植+加工”全链条酸枣产业已初具规模,新建成的酸枣加工厂完成设备调试与人员培训,正式投产运行。
走进刘家山酸枣加工厂,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中,43岁的技术工人刘东正专注地盯着设备,时不时俯身查看研磨后酸枣仁的状态。刘东捧着刚磨好的原料介绍:“我们这叫‘五仓四磨’,酸枣核从提升机进入料仓后,至少要磨十遍。每磨一遍都要重新调磨,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能把仁磨烂,又要磨得干净彻底。”
多轮研磨后,酸枣仁还要通过流筛、撞筛、风选等多道工序,去除残留外壳,最后进入色选机进行精细分类。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高效的生产能力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提升了酸枣仁的纯净度。“磨十遍,选十遍,转一圈分一种料,精挑细选才能出好仁。”刘东一边操作机器一边说道。
村党支部书记刘宏伟说:“我们从育苗到种植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并与客户签订包销合同。现在我们直接面向药厂,推进‘基地化合作’,给药厂挂牌定点供应。”这种“产地直供+基地合作”的模式,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既保障了原料的安全稳定,也为村集体产业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产业的兴旺,也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刘东就是其中之一。加工厂建设之初,他就投身酸枣行业,从零学起,白天跟着技术员熟悉设备,晚上回家继续钻研。如今,他已成为厂里的“技术带头人”,操作设备得心应手,还主动承担起培训新员工的任务。“现在就想一心把酸枣产业搞好,把设备操作到位,带出更多新人,把这份事业持续做下去。”刘东信心满满。
刘宏伟表示:“今年的酸枣种植加工项目总投资151.7万元,村集体种植300亩,带动忻定原周边村庄种植2645亩,解决本村45人就业。下一步,我们计划推动酸枣仁产品礼品化,让它走出忻州,走向全国。”
刘家山村以酸枣产业为抓手,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已成为年产数百吨的酸枣产业基地,不仅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更激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张媛)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