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冯家川的枣儿香
2025年10月13日 10时51分   忻州日报

保德县冯家川红枣种植区。本报记者冯晓磊摄

秋阳穿过黄河峡谷的薄雾,洒在保德县冯家川村的千亩枣园里。68岁的脱贫户冯大爷正踮脚采摘油枣,指缝间的红宝石般果实压弯了枝头。

“这棵百年老枣树,今年嫁接后能多收不少。”冯大爷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树干上“康熙枣园”的铭牌,身后滩地里800亩连片枣林在风中摇曳,与村东黄土高坡的沟壑构成一幅立体画卷。这个有着革命历史的村庄正以红枣为笔,在黄河岸边书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冯家川村西临黄河,东依丘陵,两千余亩红枣林是村民祖祖辈辈的“钱袋子”。然而几年前,老品种挂果少、销路窄,全村96户脱贫户中,有一多半收入依赖传统种植。2023年,村“两委”以“抢救古树、修复土壤、挖掘文化、完善设施”为抓手,联合山西省保德油枣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启动枣园改造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150亩低产枣林进行嫁接改良,引入滴灌系统改善土壤墒情。“过去红枣卖不上价,现在‘康熙枣园’品牌已叫响,‘黄河岸边第一枣’的名声传遍了全国。深加工的枣夹核桃、枣糕成了网红产品,收购价翻了一番。”冯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冯勤表翻着台账,光伏电站与红枣产业叠加,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监测户人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沿着新修的沿黄旅游观光路走进枣园深处,一座青砖黛瓦的“红军后方医院纪念馆”掩映在枣林间。“刘志丹东渡黄河时,就是村里的老艄公划船接过来的,伤员曾在枣树下养伤。”村党支部书记张慧琴指着纪念馆墙上的老照片说。去年村里盘活闲置校舍打造红色展厅,串联起观光枣园、黄河古渡、观音庙等景点,推出“红枣采摘+红色研学”线路。“路修好了,游客来了,连黄河滩的野酸枣都卖断货!”张慧琴笑着说。

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办公室,墙上的“三资监管”公示栏格外醒目:2024年通过中铁大桥局铁路复线项目,村集体获土地租赁及征地收入83万元,闲置资产盘活3年服务费42万元。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到枣园水肥一体化设施和观光步道建设中。如今村里太阳能路灯照亮了黄河岸边的夜晚,村民生活其乐融融。“以前枣熟了靠人背驴驮,现在冷链车直接开到地头,村‘两委’还帮我们对接电商平台。近年我还盖了新房。这都是沾了红枣的光,日子比枣儿还甜!”冯大爷说。

从革命老区到产业新村,冯家川村用2230亩枣林串起“红色记忆、绿色产业、金色收益”链条,让千年黄河文化与现代农业在晋陕峡谷间碰撞出新的火花。正如村口那棵百年老油枣树,根系深扎黄土,枝叶拥抱时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结出了一颗又一颗甜蜜的“振兴果”。(记者 乔龙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