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150元,工资日结,全县平均单日务工人员超过1000人……这不是城里哪个公司的招聘启事,而是静乐县乡亲们靠着一筐筐鲜嫩豆角,在自家门口挣出来的“幸福账单”。九月中旬,记者在静乐县采访时,被这蔬菜产业的火热劲儿给包围了。
“走,摘豆角去哟!”在丰润镇的永仓种植合作社600亩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收。从40里外的村子赶来的李大爷,脸上乐开了花:“摘了20多天啦!老胳膊老腿儿的,一天也能摘300斤,一斤5毛钱,一天下来,现钱就到手,多远都乐意跑!”
那边采摘忙,这边分拣也不闲着。袁大娘手脚麻利,豆角在她手里“唰唰唰”就按个头大小、新鲜程度分好了类。“一天分拣300多斤,100多块轻松挣!”她笑得合不拢嘴,“这活儿啊,好多人抢着来呢!”
静乐县的豆角产业发展得益于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2023年,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省政协常委、太原市东太堡果蔬交易市场董事长马文志多次考察、市场调研,通过前期项目规划、政策申请等一系列准备,为静乐县量身打造了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无丝豆角种植产业,并于2024年实施了千亩无丝豆角种植示范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永仓种植合作社600亩基地,就是那个时候大规模种下了无丝豆角和白不老两个品种。合作社负责人郝效民介绍,当年就盈利,还给务工的乡亲们发了300多万元工资。
“豆角这东西,娇气得很,种苗、施肥、打顶、采摘,样样都得人工,也正好给咱村里留守的劳动力找了个好去处!”郝效民顺手掐下一根翠绿的豆角,“你看,这时候的豆角嫩得能掐出水,得赶紧摘!而蔬菜的核心在于销售,多亏了马总和他的东太堡市场,合作社每天约五万斤的豆角,基本是现摘现销,除了太原,还能卖到北京、西安、南京等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牛鼻子’。”望着奔流不息的汾河,省政协驻村工作队队长兼静乐县神峪沟村第一书记李建国深有感触。汾河在静乐蜿蜒42公里,孕育了永安镇到丰润镇这片“永丰大粮仓”,8万亩水浇地,简直是为蔬菜量身打造的“黄金宝地”!“我们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将土地、水利、气候、区位这些优势都用好,让合作社强起来,让务工的乡亲们富起来!”据介绍,县里从衔接资金中拿出300万元补贴30亩以上种植户,每亩补1000元,覆盖8个乡镇32个村。李建国笑着说,“补助力度很大,好多人一看,立马就下定决心干了。”
不仅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项目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升级。距离丰润镇约25公里的段家寨乡五家庄村蔬菜基地,就是今年刚刚建立起来的。在这个种植面积600亩的无丝豆角种植基地,工作队与马文志创新引进了拱形钢架结构、双滴灌宽地膜种植模式。
“这可是我们请南方‘技术大咖’设计的,整个华北地区,是独一份!”马文志指着拱形钢架介绍,“别看它每亩成本比传统架子贵500块,但产量能上涨20%!”
据统计,采摘旺季,静乐县每天平均有1000多名农村留守劳动力奋战在田间。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外省外乡的劳动力也在迅速加入。
“通过这两年的走出去,静乐豆角对接全国市场的精准性和知名度在逐步提高,我们也开始和外省的蔬菜‘掰手腕’了。在省政协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在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3到5年时间,努力将静乐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蔬菜产地。”从事蔬菜销售40年的马文志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郭宁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