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厚钢节点智能生产线。杨 帆摄
在山西宏厚装配式建筑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园区采访,耳闻目睹令人大开眼界。
建筑是个传统产业,什么叫“装配式建筑”?建筑又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跟“科技”有什么关系?
百年前,中国引入钢筋混凝土技术。20世纪80年代,“秦砖汉瓦”退出历史舞台。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2019年,领风气之先的宏厚集团成立。从2020年开始,占地近560亩的宏厚集团产业园区开工兴建。目前,园区内已建成PC预制构件智能工厂、钢结构智能工厂,并全部投产。
宏厚集团研发出一种“民用建筑钢结构端板搭阶(SEP)体系”——通过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钢柱、钢梁、楼板、外墙板、内墙板及预制组合卫生间等核心构件,将这些构件运至建筑工地现场安装,是谓“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工厂的两条生产线足足有320多米长,由环环紧扣的智能下料分拣、部件组装焊接、成品组装焊接、端面精铣、智能喷涂等工作站组成。说是“工作站”,却不见一个工人,所有工序均由集控中心控制。
比如智能下料分拣工作站,主要由激光切割机、视觉分拣机械手、三轴机械手RGV车(有轨制导车辆)等设备构成。激光切割机将钢材根据用途切割成大小不同的钢板后,视觉分拣机械手将其分门别类拣到相应托盘码垛,三轴机械手分别抓取放到RGV车上,转运至下一工作站。
比如全流程智能化作业的钢结构构件成品焊接生产线,通过三轴机械手、双轴旋转变位机、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实现精准组装、焊接。经激光检测确保构件精度后,由打磨机械手完成自动化焊缝处理,再通过端面精铣和抛丸工艺提升成品质量,最后在全封闭的智能喷涂工作站完成涂装烘干。构件精度,居然精确到“丝”。
更了不起的是,这些关键工艺100%自动化的智能工厂,从生产线到独立工作站的全链条,均由宏厚集团自主研发,涵盖所有的智能联动设备及中央控制系统。全流程自动化操作,极少人工干预,在保证产品精度的同时实现了批量化高效生产。
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安全系数高、抗震性能好、节能效益高——可减少30%的能耗、80%的扬尘污染和80%的建筑垃圾,工期也可缩短1/3以上。目前,英国钢结构建筑占比达到70%,美国达到50%以上,而我国只有5%左右。在中国,钢结构建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宏厚集团董事长杨文朝20多年前来忻州创办禹王煤炭气化有限公司,不仅将其打造成忻府区规模最大、贡献最多的骨干企业,还将其打造成晋西北最大的综合性煤化工企业。而宏厚集团不仅是一家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这个新兴产业业内的“巨无霸”。
集团下设五个全资子公司,涵盖建筑科技、建材科技、固废再生加工、储运服务、智能装备等行业全链条。集团下设三个研发中心:装配式建筑体系研发中心、装配式绿色建材研发中心、装配式建筑专用设备研发中心。极其雄厚的技术力量,确保企业在体系研发、标准化设计、集成化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构件智能化生产、固废综合利用、部品装配式安装等产业全链条技术全域领先。集团拥有的6项发明专利、8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钢结构等产品生产、加工的方方面面。为降低物流成本,集团还专门投资建设了一条智慧物流集装箱铁路专用线,这对同类企业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宏厚集团正在兴建的员工宿舍楼可以视作“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样板房”。工地上的员工,与其说是建筑工人,不如说安装工人。一层与一层之间的钢柱通过内凹法兰板、凸台法兰板连接,钢梁与钢柱通过阶梯型节点连接,均用高强度螺栓紧固。这种“装配式端板搭阶钢结构体系”通过清华大学“端板搭阶梁柱节点试验”,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如此建筑框架,真个是“钢筋铁骨”。全部建筑的外墙板和内墙板,均由轻质混凝土与钢筋网片结合,兼具保温、隔音和防火等功能。每一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不到一周时间安装完毕——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带来高速度、高质量、低污染。宏厚集团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建设周期短、施工现场环境好、粉尘噪音接近零污染,无废水、现场无焊接。
宏厚集团——这家除电机、电线、电缆外全部自己研发、设计、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重点项目,其规模、智能化程度全省独一无二,放眼全国也罕有其匹。采访结束后,副董事长王子源无意中说,明天一早要到山东寿光考察。寿光温室大棚技术全国领先,宏厚集团属于工业范畴,考察农业干什么?
王子源说,集团最近布局,准备在“高新农业”领域闯出一条新路。现代农业,一般说“绿色”“有机”“生态”,什么叫“高新农业”?王子源说,集团计划运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温室大棚,由机器人灌溉、除草、管理、采摘,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生产,可不就是“高新农业”?
“聚能化构造,数字化加工,精准化装配”。宏厚集团产业园区真是一个大项目、好项目,生逢其时,前景光明。(记者 郭剑峰 通讯员张雅茹)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