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神奇的北天台山
2025年09月14日 10时15分   忻州日报

代县赵杲观宫爱文摄

赵杲观吴杰强摄

赵杲观贺连舟摄

□作者李九龙

在晋北代县的东南一隅,有一座天台山,它巍然耸立,像大地沉睡千年后骤然挺起的脊梁。这座隶属五台山脉西段的山峰,距县城二十公里,主峰海拔1951米,山势如巨龙伏卧,脊线呈东北——西南绵延。其名之秘,深藏于山腹古刹天台寺的钟磬余韵里;其名之显,蕴含在省重点风景名胜区赵杲观之中。因别于浙江天台山,故冠以“北”字,称北天台山。

北天台山山体以元古界变质岩与花岗岩为骨,经万年风雨剥蚀,成就了如今断块嶙峋、沟壑如削的雄奇地貌。山势独具“山”字奇格,中央孤峰傲然拔起,直指云霄;两侧绝壁森然陡立,深涧纵横,俨然一道险隘屏障。冷兵器时代的烽烟曾在此升腾,多少金戈铁马的呼啸,皆被这嶙峋山岩无声吞咽。

山峦的怀抱里,生命如暗涌般丰沛。因受地形影响,树木随山就势,各呈奇态,蔚为壮观,有山桃、山杏、刺梅、照山白、黄栌等植被,四季景致参差递变,织成一幅莽莽苍苍的天然画卷。这里孕育着北方罕见的针阔混交林海:油松虬劲如盘龙,落叶松挺拔似青峰,枫树则如丹霞染透秋空。风霜是严酷的刻刀,雕琢出万千姿态:或枝干盘曲于危崖,或挺拔独立于云际。四季于此挥洒色彩:春则野花缀坡如星落,夏有浓荫蔽日似墨泼,秋来层林尽染若霞烧,冬至冰挂琼枝恍入琉璃仙境,实乃北地珍贵的植物宝库。山势陡峻,自成小气候,气象瞬息万变,云生雾涌,更添几分迷离。

北天台山的精魂,深植于沟掌幽邃处的“三晋第一观”——赵杲观。其名源自一段浸透血泪的春秋悲歌。据《吕氏春秋》记载,公元前475年,晋国卿大夫赵襄子为拓疆土,于夏屋山(今代县东北,和勾注山相接)设谋诱杀其姐夫代王。代王夫人(赵襄子之姊)闻此噩耗,质问弟弟无果,遂悲愤自戕以殉故国。代国丞相赵杲,毅然挂印封金,携遗臣家眷遁入此山,避世苦修。后人感佩其忠贞气节,遂将其栖隐之地尊为“赵杲观”。此观依天然洞穴营建,素有“天台十八洞,洞洞各不同”之奇绝,创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公元435年-440年),历经一千五百余载风霜,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人曾赞:“临幽谷,倚奇岩,山清水秀,洵代郡之胜境,人间第一蓬莱也。”

入山门,穿行于北洞区。弥勒洞高踞峭壁,殿宇凌空,数百级石阶如天梯垂挂,为朝山第一洞天。弥勒祖笑坐莲台俯瞰尘寰。四大天王分别手持清风剑、琵琶、雨伞和蜃,象征风、调、雨、顺。前行不远,支腰石突兀而生。支腰石又名下马石,为官骑马者唯于此弃镫,方可入观进香。相传有位虔诚老者至此,累得腰酸腿疼气喘吁吁,无意间以树枝支撑石缝,痛楚顿消,自此“支腰石”故事得以流传。过了支腰石,碑林长廊依山逶迤,三十通古碑静默矗立。赵杲观,这座曾经的道教清修之所,在历史的断层中,完成了一场关于“消逝”与“存在”的对话。

碑林深处,便是赵杲观的心脏——朝元洞。其构造堪称鬼斧神工:五层木楼如宝塔斜倚,层层内缩,依次塑有弥勒、如来、玉皇大帝、玄天上帝、接引佛等诸佛像,镶嵌于峭壁间一道天然巨缝之中。自底层洞门入内,需援铁链攀援而上,至第三层始有木梯。及至顶层,爬出洞口,苍茫山色尽收眼底,恍然有置身蓬莱之幻。相传此洞正是赵杲当年餐霞饮露、静观世变的隐修之所。

朝元洞东北,九仙女洞幽藏绝壁。洞内塑代王九个女儿像,各执乐器,其中八位容貌相似,形同孪生姐妹,一样的俊美妩媚。唯第九女却凝眸回望,微蹙愁容。相传这代王的第九个女儿,避难于凌空绝壁洞穴后,实在有些难耐落寞,想重温昔日奢华旧梦而重返世间。赵杲见她如此,更怕触动其余几位女儿归旧之心,逃离下山惹出祸端,便终日坐于洞口严加看守。据说夜宿者常闻洞中传出歌声,幽怨婉转,如泣如诉。洞口楼阁塑赵杲像,神态坚毅,目光如炬。因距窟顶仅余二指半,故有“赵杲观离天二指半”之说。

九仙女洞西北,是仙阁登云洞,堪称奇绝之冠。三重楼阁悬嵌于万仞绝壁,后方倚石洞建重檐,上层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像,中层塑关帝像,匾额高悬“横空出世”。上下竟无栈道可通,唯数丈铁链垂于虚空。攀援者需手足并用,引身而上。至半山腰,更有凸岩如盖板阻路,铁索于此乍然悬空,需奋力荡环,方得续攀。此阁尽得“玄、险、奇、绝”之真味,赵杲观因此赢得“雁门悬空寺”的惊世美名。

九仙女洞极顶西侧,是老祖洞三重楼阁。老祖洞洞楼三层,顶层供奉赵杲牌位,中层塑赵杲之像,为祭祀老祖赵杲之地。相传赵杲于此隐修,仙逝后形骸遗留洞中,蜕化为洞中巨石,人称“老祖石”。

九仙女洞北,是药王洞,相传为药王孙思邈栖身炼药之所。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著有《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

药王洞口古松迎风长啸,洞内清凉澄澈,似有渺渺药香浮动,闻之神清气爽。史载孙思邈曾寓居凤凰观与赵杲观,白昼背负药篓攀岩采药,亲尝百草,救死扶伤;夜晚青灯黄卷,苦研医理,终得岐黄真髓。洞南药王庙临崖而筑,雕梁画栋间香火缭绕,匾悬“天医灵庐”,旁置联语:“荆山对峙作佛阁围屏,沱水萦流胜蓬壶妙境。”相传孙思邈修道于此,广施仁术,百姓感念其恩德,遂建庙祭祀。

山石缄默,却深藏千年传说。药王洞北山顶,一巨石形如巨龟偃卧,人称“镇山仙石”。相传天台寺初建,妖祟作乱,玉帝敕令东海龙王遣神龟至此镇压。药王洞西侧峭壁,天然呈现八卦卦爻,是为“八卦攒顶石”。传说赵杲见弟子悟道艰难,遂运无上法力,凌空挥掌,将伏羲八卦图烙印石壁,为迷途者点亮心灯。九仙女洞北侧,一石突兀擎天,顶平如砥,可容数人趺坐,此乃“观星台”。相传赵杲隐修老祖洞时,白日洞中苦读黄卷,夜晚必登此台,仰观星汉流转,参悟天地玄机,风雨霜雪无阻。年深日久,磐石竟被赵杲身体磨平,足见其超乎常人的毅力与恒心。

自朝元洞南行,便入南洞区。观音洞(三圣殿)背嵌石洞,前出飞檐,中塑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金身,周列十八罗汉,或执卷,或捻珠,或秉钵,或弈棋,神态栩栩。两壁所嵌琅玕壁画“观音救难图”尤为珍贵。自在庵洞乃僧侣清修禅房,前廊仅容旋马,仰则危崖压顶,俯见幽谷生云。洞分两室,曲阶相连,内室仅一小窗透入天光,炕灶犹存,历来为高僧悟道坐化之圣所。

观音洞东,是罗汉洞三层楼阁,悬匾“天庭”,配联“深山藏古刹,绿树隐圣地”。上百级石阶如梯陡立,洞内敞朗,亦塑十八罗汉。相传观音于此现真身时,十八罗汉正在蟠桃园宴饮,循迹而至,见此青山绿水,顿觉是弘法佳境,遂感念菩萨点化,长聚此间,广宣妙法。罗汉洞南,滴水洞蜗嵌崖底,池大如盖,不涸不溢,清泉自壁隙如珠玉滴沥。相传建观之初,观中滴水贵如油。李姓和尚下山至凤凰泉挑水,无论寒暑,每日往返十数里,肩肉磨烂而志不移。他惜水如命,自身渴极亦不饮半口。精诚所至,感动天台山神,聚四方岩露滴沥成此“滴水洞”。李仙庙玲珑如龛,筑于观音洞南侧,内塑担水李仙卧像:一手托桶梁,一手枕脑后,双目微瞑,似笑非笑,犹在梦中担水不辍。相传李仙坐化时年仅36岁,手捧水瓢而逝,其挑水榆木扁担竟插地生根成树。传说此树因感应李仙生前医道,剥其皮研末冲服,可疗沉疴。

通往极顶之路,必经“鬼见愁”。此处岩壁几近垂直,光滑如鉴,仅凭蜂窝般浅小石窝借力攀登,险峻异常。令人震撼的是附近岩层中密嵌形态各异的贝壳化石,无言诉说着此地沧海桑田的巨变。一道斜贯山体的朱砂色天然纹路,宛如大地深刻的血脉,与古老化石群共同凝固成一部恢弘的地质史诗。

北天台山是凝固的地质史诗,油松、落叶松和枫树等天然针阔混交林与丰富的物种,默默守护着北方典型的植物和药物基因库密码;赵杲观交织着忠义、隐逸与世事苍茫的喟叹。这座天地间的沉默巨著,以岩层为厚重书页,森林为苍翠墨痕,传说为玄妙注脚,将自然之奇、历史之重与生命之思熔铸一体,亘古矗立。

如今,北天台山不仅静立于岁月深处,更作为文旅融合的生动载体,舒展其深厚底蕴。当地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推出“天台山文化寻根之旅”,融合地质研学、生态观察、古道巡礼与宗教静修,引导游客不仅看山看洞,更要读史读心。农家乐依山而建,窗外即云海;代县剪纸、面塑、烫画、北派彩塑绘画等非遗技艺走进景区,手作体验让传统文化可亲可近。四季主题文旅活动——春有山花摄影、夏有避暑禅修、秋有红叶写生、冬有冰雪祈福,让这座名山焕发时代风采。当曙光轻吻古城黛瓦,北天台山又一次缓缓打开它沧桑而温润的怀抱。它不仅在等待下一个心怀敬畏的行者,更邀请每一个渴望在自然中安顿身心、在文化中寻找根脉的现代旅人,踏入这本文旅交融的活态典籍,以自己的脚步续写新的山水篇章。山风过处,松涛依旧,仿佛亘古的低语穿越时空:“所有寻觅,终将抵达。”这声音,是山的箴言,是历史的回响,也是这片土地文旅共生最深沉的回声。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