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黄酒暖身。在黄河拐弯处的河曲县,山西隩州酒业有限公司凭借一杯醇厚甘甜的“隩州黄酒”,不仅唤醒了晋陕蒙三地百姓的餐桌记忆,更以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北方黄酒市场注入了崭新活力。
从本土小酿到区域爆款,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协同,再到融合文化走向更广阔市场,这家扎根黄河沿岸的酒企,用近十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隩州路径”。
十年深耕,走出“隩州路径”
2015年,隩州酒业成立于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这里毗邻黄河,是优质谷物的重要产区。企业自创立起便坚守“以粮为根、以酿为魂”的理念,将“种好粮、酿好酒”作为立身之本。
不同于南方黄酒的淡雅,北方黄酒因气候与原料差异,口感更显醇厚甜润。隩州酒业依托河曲“杂粮之乡”的生态优势,精选本地优质黍米、红枣,结合传承160多年的工艺与现代控温技术,经700天以上陶坛陈酿,最终酿出“色泽金黄、柔和甘醇”的隩州黄酒。
“我们的酒,活血养生,老少皆宜,有黄河水的甘冽,也有河套粮的清香。”非遗传承人王瑞忠说道。凭借独特风味与稳定品质,该酒上市三年便迅速打开市场,目前产品已覆盖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成为晋陕蒙交界地带广为人知的“乡愁佳酿”。
全链协同,激活乡村“大产业”
在隩州酒业的车间中,传统酿造工序与智能监控设备协同作业,蒸米、摊凉、加曲、发酵等环节井然有序。而在5公里外的种植基地,成片黍米泛起金浪,农户正忙碌收割——这正是企业构建“种植——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生动缩影。
作为农业产业化代表企业,隩州酒业将“联农带农”融入发展脉络。公司与周边10余个行政村农户签订长期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兜底收购黍米、红枣等原料,不仅保障了原料稳定供应,更带动1200余户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此外,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黍米种植从“散种散卖”向“订单农业”“绿色农业”转型。目前,其原料基地已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为产品品质筑牢绿色屏障。
文化赋能,黄酒成为“河曲名片”
在隩州酒业的展厅里,黄酒与河曲民歌集、古渡老照片共同陈列,暗示着这款酒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河曲有‘民歌海洋’之称,我们的黄酒也‘泡’着文化。”王瑞忠表示。企业将河曲民歌、二人台等文化元素融入品牌传播,通过举办“黄酒文化节”“品鉴会”等活动,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感受河曲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隩州黄酒不仅是百姓佐餐之选,更成为游客至河曲的必带伴手礼,并已被列入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站在新起点,隩州酒业正谋划更广阔的蓝图:扩建年产2000吨的现代化车间、与高校合作研发低度养生黄酒、打造黄酒文化体验园……“我们要让隩州黄酒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让河曲的文化味道飘得更远、更久。”企业负责人表示。
从田间到车间,从舌尖到心间,隩州酒业以一杯黄酒,酿出了企业成长的故事,激活了乡村的发展生机,也传承了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这样的“小而美”企业,正成为观察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样本。
(窦占伟)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