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教育诗行里的光与暖

——忻州市兴原实验小学教师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
2025年07月22日 11时49分   忻州日报

在学校的公开课,授课老师与学生及听课的家长交流互动。

春有花影拂窗,夏有绿荫漫园,秋有金叶铺径,冬有白雪藏阶……

在兴原实验小学度过六个春秋的刘思妍,即将告别这里,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漫步于熟悉的教室、操场与花园之间,她的脸上写满了不舍与感激,不舍这如诗如画的校园,更感激老师们日复一日的谆谆教诲。

兴原实验小学坐落于原平市,创办于1952年,如今拥有92名教职员工。在载梦扬帆的育人长河中,他们宛如一颗颗璀璨星辰,以爱为内核,以智为光芒,书写着关于成长、唤醒与精进的动人教育诗篇。

以爱为壤,滋养每颗心灵

教育的起点,从来都是那颗愿意俯下身去倾听的心。白晨春老师一直记得那个总低着头的男孩——家庭的阴霾让他像株蜷缩的幼苗。她没有急着催他“生长”,而是牵着他的手走向足球场,看他在奔跑中舒展眉头;创造劳动机会,让他在整理班级用具、打扫卫生时发现“原来我也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当男孩第一次在语文课上主动举起手,声音虽轻却坚定,她知道,那颗被爱浸润的种子,终于破土了。

爱,有时是无声的托举。刘晓华老师讲《慈母情深》时,瞥见一位同学的泪珠正洇湿课本,他的妈妈刚刚离世。她没有中断讲课,只是悄悄走到他身边,指尖轻轻按了按他的桌角,递上的纸巾还带着掌心的温度,似春风拂过湖面。后来,她把写着“爱你的人”的新书放在他桌上,把换季的新衣轻轻搭在他肩头。那个曾被悲伤困住的孩子,渐渐把脸埋进书页,像受伤的幼鸟在巢穴里积蓄力量——原来,沉默的守护,也能成为横渡悲伤的舟楫。

在刚毕业的六年级六班中,一个孩子曾陷入厌学泥沼,焦虑烦躁,家长怎么沟通都无济于事。拥有正高职称的段树花老师敏锐察觉到异常,一次次找孩子聊天、给家长打电话探寻根源,指导家长要共情孩子、帮他疏导情绪,还量身定制了方案。在老师的建议下,家长放下补习班执念,尊重孩子选择。不过两个多月,孩子竟摆脱烦躁,主动投入学习,毕业考试交出了惊喜答卷。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耐心引导便能让他们闪耀。小浩在缺爱的环境中只会用拳头武装自己,成了办公室“常客”。史雪娟老师组建“雏鸟小队”,叫他“庇护”、帮助队员,并约法三章:动手减员扣分,议事得当或主动认错加分。怕失去队员的小浩,在成就感与认同中慢慢收敛拳头,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并交到朋友。这场用爱唤醒爱的修行,温暖了彼此。

在兴原校园里,这样的温暖故事藏在每个细节中:小悦总爱插嘴,王利青老师便让他当“课堂小助理”,用信任接住他跃动的思维;小汤闯祸后,郭春玲老师与孩子同坐公交回家,对他妈妈说:“孩子怕黑,我送送。”那一刻,小汤眼里突然亮起了光;小张迷茫时,吕爱珍老师从简单的课堂提问开始,帮助他重塑自信,直至考试取得高分;小胡学习习惯欠佳,贾小健老师用欣赏和鼓励让他感受到了尊重,重回学习的轨道。

这些细碎的温暖,如同春日细雨,无声地滋润孩子们心田,让每一颗曾惶恐、自卑、躁动的心灵,都慢慢长出勇气与自信。然而,在记者采访时,武静、安汝飞等老师却更多地讲述着孩子们的努力、互助、友爱,以及家长们的支持。

以智为火,点燃思维之光

好的课堂,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师生共舞的思维盛宴。郭荣老师至今记得《巨人的花园》课堂上的“卡壳时刻”——当她问:“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教室里安安静静,没有一点反馈。课后,她翻遍《课堂提问技巧》,又跑去听名师课例,终于找到解锁课堂氛围的“钥匙”:“看巨人的眉毛拧得像麻花,像不像你爸爸生气时的样子?”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蹦起来:“像!我爸昨天发现我打碎碗时,眉毛就是这样!”那一刻,小手如林。叽叽喳喳的回答里,思维的火苗“噌”地燃起。

让知识“活”起来,是兴原教师的共同追求。常勇霞老师的英语课上,防震演练后的躁动被一首歌化解:“There was an earthquake drill.B-I-N-G-O.”孩子们唱着歌,就懂了“earthquake drill”的意思,既练了英语,又懂了安全。吕玉荣老师教《乌鸦喝水》时,没按“标准答案”走。当学生质疑“水太少,乌鸦将石子衔满瓶子也喝不到水”时,她立刻请孩子上讲台重做实验。看着石子堆满瓶子,水位仍升不到瓶口,全班陷入沉思,而后迸发的“砸洞”“用吸管”等想法,比课本更生动。

还有刘圣斌老师的“纸张魔法”。当李同学对旋转三角形的题目急得冒汗,他拿起草稿纸:“假设这是你的三角形,我们让它转个圈。”纸张在桌面缓缓转动的瞬间,孩子眼里突然亮起光:“我懂了!就像拍照一样!”抽象的几何知识,就这样在指尖的转动里变得清晰。

这些课堂里的巧思,藏着教师对“如何教”的深研:不是把知识硬塞进孩子脑袋,而是搭建一座座看得见、摸得着的桥,让他们自己走向真理。

兴原实验小学教师们的“桥”,一直搭建到小学毕业,通向初中。毕业前的6月份,看到部分学生成绩有些落后,校领导和教师们心急不已。大家商量后决定,在孩子们离校前再帮一把,在自愿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针对性地弥补他们学业上的缺漏。“这些都是免费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自愿的,就是希望把学生的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让他们能更好地衔接初中。”校长王国沣告诉记者,这项活动将会一直坚持下去。

以勤为翼,追逐更好的自己

教育者的成长,从来都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曲晓红老师不会忘记那次公开课的评课单——“语言表达不够自然”像根刺,扎得她彻夜难眠。但她没躲,而是翻出三本发声专著,逐字推敲韵律;拉着教研组同事一遍遍回看课堂录像,逐帧调整语速。深夜的办公室,她对着镜子练发音,喉咙的灼烧感异常强烈。再上课时,当孩子们的眼睛重新亮起,她忽然明白: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绽放,是像春蚕啃食桑叶那样,在沉默的磨砺里织出锦绣。

孙梅老师的书桌里,除了课本,总躺着《孩子的品格》《家庭教育指导师手册》。为了读懂那些“说不出的烦恼”,她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为了帮家长成为更好的父母,她办起“星火夜读”家长学堂。有天夜里九点,兰朵儿妈妈在厨房油烟机下领读,喘着气说“刚哄完老三”,群里的“收到”消息像星星亮起。她知道,教师的学习从不止于自己,更要带着一群人慢慢变好。

从郭荣老师课后追着同事问“这个问题怎么设计更巧”,到常勇霞老师想方设法让英语融入生活;从吕玉荣老师记录下每个“意外”实验结果,到曲晓红老师把磨课笔记写成厚厚的成长日记,兴原的教师们都在证明: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是在“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的坚持里,慢慢成就的。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兴原实验小学的校史里,藏着太多这样的瞬间:足球场上,白晨春老师鼓励的眼神;课堂上,段树花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深夜里,孙梅老师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家长读书声……这些瞬间汇聚成河,滋养出这里的校风——爱集体、爱劳动、爱学习、爱生活、爱合作。

73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孩子,带着课堂上点燃的思维火花,带着师长播下的爱的种子,有的走进清华北大,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那些曾在课堂上流泪的、迷茫的、雀跃的身影,终将记得:在兴原校园里,有一群人,用爱做光,用智做火,用一生的精进,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记者 杨峰雷)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