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展馆内,定襄匏器技法传承人张远以电烙铁作画笔,在葫芦上熨烙出书法水墨、工笔花鸟、吉祥图案,把平淡无奇的葫芦变成价值不菲的“宝葫芦”。
千里之外,忻州古城关帝庙巷里,核雕师朱锡正伏案雕刻一枚橄榄核,刀锋游走处,五台山佛光寺的斗拱飞檐跃然而生。
非遗,这门承载着忻州厚重历史与乡土情怀的“老手艺”,正以崭新的活力,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始终跃动于时代潮头,为这片热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不竭动能。
匠心育才:授人以渔铸就“金饭碗”
如何破解非遗“人走技失”困局?忻州以系统性人才培养交出了答卷。
在繁峙县晋绣非遗工坊,“炕头经济”正悄然改写乡村妇女的命运轨迹。
“坐着炕头,做着饭、哄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工坊创新建立“公司+家庭绣坊+培训基地”发展模式,将封闭式集中教学与原平、保德、偏关等7县工作站辐射结合,累计培训农村妇女超3000人,1723人签约成为家庭绣娘。
通过统一供料、分级定价、订单管理,晋绣非遗工坊带动529名脱贫人口年均增收3.5万元,针尖上的技艺化作致富真本领,也让“繁峙绣娘”跻身省级劳务品牌。
星河银业非遗工坊则打造出“双轨育人”体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戴志强既讲授银料特性等理论知识,还在操作台前手把手传授錾刻技艺。
“每堂课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实战要求,使千余名农民转型为专业银匠。工坊还与120名脱贫群众签订用工合同,建立“基础工资+计件提成”的利益联结机制。银锤叮当声中,乡村振兴的根基愈筑愈牢。
活态传承:古城新生绽放非遗芳华
漫步忻州古城关帝庙巷文创街,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迸发出惊人能量。
在古城“免租金+投资扶持”政策吸引下,关帝庙巷集聚起面塑、泥塑、陶艺、葫芦烙画、核雕、锔瓷等15家非遗工作室。
“草木染”传承人赵慧的染坊里陈列着用各种植物染出来的布、围巾和衣服,作品《故乡蓝山》历经三十多道浸染工序,斩获山西文博会金奖;锔瓷匠人王克剑的案头,金丝缠绕的瓷盏诠释着“破镜重圆”的东方美学;刘婆婆花馍蒸腾的热气中,游客争相体验“一剪一捏”的指尖魔法……
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催生了2024年客流量超1400万人次的文旅奇迹。2025年清明假期短短三天,古城人流量就突破24.14万人次,收入达859.9万元。
如今,通过举办非遗研学、潮乐市集、非遗项目展、非遗艺博会等多项活动,忻州古城集聚了越来越多文旅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建筑修复到非遗保护、从创新表演到多元业态,在提升古城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丰富体验,不断让传统技艺真正走出深闺、融入当代。
产业破局:非遗IP叩开广阔市场
从太行山麓到南海之滨,忻州非遗以创新之姿“破壁出圈”。
今年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80后”定襄籍国家一级美术师、匏器技法传承人张远的大漆葫芦《千福图》引得客商驻足。朱砂点染的百枚福字、掐丝珐琅镶嵌的五台圣境,让传统葫芦身价倍增。“小葫芦成了山西的文化大使!”浙江客商郭先生现场下单后感慨道。
展会期间,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与国家文物研究院达成88万元订单,该公司董事长刘晓辰创作的木雕《榫卯立体字》摆件荣获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代州黄酒推出的苦荞黄酒、藜麦黄酒等衍生品,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让老黄酒“酿”出了新潮味。
产业振兴的背后是政策精准滴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激发古老文明的新活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非遗项目75个、市级非遗项目271项,地方特色文化潜力巨大。此外,我市积极组织非遗文化企业参加各类重大展览展会,持续提升忻州非遗产业的品牌竞争力。
从繁峙绣娘指尖流淌的丝线,到银匠锤下的璀璨银光;从古城巷弄升腾的染缸蒸汽,到文博会上惊艳世界的榫卯模型——忻州非遗保护的密码,正藏在这“传艺赋魂、跨界共生”的实践中。当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意碰撞,当匠心坚守与青春力量交融,这条始于文化自觉、兴于产业振兴的传承之路,必将织就更绚丽的时代锦绣。
(记者 魏鹏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