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忻州>>正文
这道风味奇妙的美味,糜子竟是灵魂?
2024年05月14日 16时30分   忻州日报

每一种家乡美食

都在诉说着关于味蕾的故事

“中国杂粮之都”

忻州

每个味道都仿佛优美的乐章

弹奏在日常生活中

有一种食材很简单

却成为一方水土积淀的舌尖芬芳

是人们每天必吃的主食美味

它就是忻州杂粮

糜子


糜子

是中国古老的“五谷杂粮”之首

是黄河流域先民们主要的粮食

也是成吉思汗大军横扫天下的军粮

忻州人种糜子

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长期栽培选育

目前品种繁多

大体分为

粘(软)或不粘(硬)两类

(上图:新石器时代《稷神崇拜图》;下图:《稷神崇拜图》复原图。)



《本草纲目》称

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

民间又将粘的称黍子、不粘的称糜子

在漫长的时间里

糜子药食同源的功效

逐渐被人们发现

那就是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除热愈疮

对脾胃虚弱、泄泻、咳嗽、烫伤、脓疮等

有辅助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对养生越发重视

测定糜子在禾谷类中含粗蛋白最高

除脂肪、赖氨酸、胡萝卜素外

还有维E、维B

钙、镁、磷、铁、锌、铜等营养成分

吃糜米还可明目

可改善失眠和急躁的情绪

可预防慢性肺心病

酒精性心肌病

调控血脑屏障功能


糜子籽

外形类似于谷子

大小位于谷子与高粱之间


糜子脱壳以后称

糜米

糜米颜色淡黄、色泽柔和


糜子饭在忻州民间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每到夏季酷热难挡

五台县糜子粉走街串巷叫卖

成为绝佳的消暑食品

每到冬季农闲时节

静乐糜米面摊黄

又成为最具魅力的季节性美食

糜米锅巴、糜米饼干、糜米月饼和糜米酸酪

眼下则成为风靡美食界的养生保健新宠

而糜米酸捞饭、酸粥

更是忻州偏关、河曲人难以割舍的一份情愫


静乐糜子面摊黄。资料图


五台糜子粉。焦景琦提供


舌尖上的味道

往往带着岁月磨砺出的智慧

营养丰富、吃法多元的糜米

自古是晋西北人最依赖的主食

酸捞饭、酸粥、酸稀饭

味如酸奶,酸香爽口

又能清热解渴

是发端于河曲、偏关

而后风靡晋陕蒙交界地区的独特美食

它是糜米的一次华丽转身与嬗变

因地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处

相传在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

有时老百姓泡好糜米正要做饭

忽然兵至,老少出逃

等辽兵退去返回家中

浸泡在水中的糜米早已发酵变酸

不舍得丢掉

只好将就着煮熟吃

但没想到的是

这样做出来的酸米饭

竟然异香袭人、酸爽可口

从此几乎家家锅台上都摆放一个酸米罐

里面泡着糜米

利用锅台的温度发酵后随捞随吃

(酸米罐。摄影赵婧)

当初的惊喜已变成精心的制作

这种酸饭的味道

既不是山西老陈醋的酸

更不是馊了坏了的酸

而是天然的发酵品

人们用心制成酸汤将糜米放入

在15摄氏度以上浸泡4至8小时后

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和酸捞饭

(酸捞饭)


不论城里还是乡村

人们每年从开春至入冬

尤其盛夏时一日三餐都以此为食

(酸粥配上偏关人自制的红腌菜、麻面子,甚是美味。摄影赵婧)


现代科学证明

酸米饭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

蔗糖会在发酵过程中变得很低

长期食用可减肥、降低血糖血脂

改善心脑血管

常吃糜米酸饭的人

脸色红润、皮肤洁白细嫩

(偏关人在农历五月初五,用糜米做成“凉糕”,再配上玫瑰糖浆,又是一道美味。摄影赵婧)

如今“果腹祛暑”的追求

早已被“除腥解腻”替代

当地人说

“酸饭的品质,糜米是关键。”

地里施羊粪产出的糜子

金黄刚坚,捞饭结疙瘩,米汤黄绿色

最为色香味俱全、酸爽醇美


无论是暮色清晨

还是华灯夜幕

在村庄或县城里的街头巷尾

空气中都会弥漫着一种酸香的味道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久吃不厌

(偏关很多早点摊都卖酸粥。摄影陈鑫龙)

糜米酸饭是独特的家常风味

虽没有山珍海味的豪奢

味蕾的记忆却让人刻骨铭心

游子的脚步无论走多远

一缕酸香

总是让他魂牵梦绕

因为那是

家的味道

山的味道

时间的味道


“偏关种植业以谷子、糜黍、豆类等小杂粮为主。

糜黍种植品种有:

偏关大红糜、白糜子、黄糜子、

小青糜、小红糜、香色糜等。”

——《偏关县志》

沟壑纵横、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上

大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

糜子不择地势

不苛求水肥

即使在陡峭的山坡上亦能顽强生长

糜子耐干旱、耐瘠薄

生育周期短

一般三个多月就能够成熟


偏关县位于

北纬39度小杂粮黄金种植带

属典型的冷凉山区

境内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充沛

为糜子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空间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种植糜子的农业传统

经历了大自然数千年优胜劣汰的变迁

糜子至今在偏关的五谷杂粮中

占据着独特的优势

(偏关糜子种植分布图)

农民们说

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一半收成

农谚“锄搂八遍,八米二糠”

描述着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经过耕种、定苗锄草、搂地、收割

拉运、打场、晒晾

最后入仓

(耧,糜子播种时必要的农具。摄影王文君)

糜子产量比较低

每亩产三四百斤左右

但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近年来

偏关县持续扩大糜子种植面积

产业化布局、科学化发展、专业化生产

做精做细“偏关糜子”品牌

与西北农业大学合作

在糜子优质抗逆增效技术集成方面取得成效


2022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全县糜米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糜米煎饼、糜米膨化小吃、糜米饼干等

附加值高的功能性方便食品深受好评

2023年

偏关县被命名为“中国糜子之乡”


偏头古关

是万里长城著名的“外三关”

塞外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

在这里碰撞交融

黄河与长城在这里牵手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在这里引黄入晋

大气磅礴是绿色偏关的底色

站在蓝天白云之下

眼前层层梯田上的糜海在风中涌动

这块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土地上

糜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偏关儿女


目前偏关县糜子种植达到8.3万亩

预计总产量可达2100万公斤

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16.7%以上

偏关县按照

“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原则

先后在5个乡镇

建成万亩糜子种植生产示范基地

打造4个集中连片种植核心示范园区

重点建设优种培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

逐步提高糜子产量和品质

全县致力建设优质服务平台

实现糜子产品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

推动糜子产业由量向质、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西口在望”“羊粪糜米”

“三关粮仓”“农庄之爱”

“粮言谷香”“万世德”“恒堡余”等

8个商标品牌方兴未艾

偏关县进一步聚焦杂粮特色优势

“育、繁、推、种、加、销、游”

七位一体的现代糜子产业体系正在构建

连接产业链“断点”

打通产业链“堵点”

糜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

品牌化、市场化正在持续推进

“中国糜子之乡”

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

我们相信

不远的将来

偏关糜子将成为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古老的土地

数千年的糜子

将绽放出新的光彩

本文未标明作者的图片与视频均由偏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策划:薄小伟、王文君

统筹:聂艳英

作者:聂艳英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