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9年7月3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标志,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按照市级先行、原平跟进、景区同步、全面推开的原则梯次推进。
每一个市民都是城市实施垃圾分类这一“里子工程”的“施工员”。目前,忻州城区已初步构建了“示范小区先行、市民积极参与、城区全覆盖推广、注重焚烧处理”模式。为了了解日常生活中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日常举止、小区情况以及实际效果,本报专门派出数路记者奔赴城区几个小区,看设施、访居民、察实情、听民意,通过一组相关报道反映垃圾分类现状与实际情况——
近年来,忻州从城市管理的细微处下功夫,从市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在擦亮文明城市“面子”的同时,更像绣花一样精心地编织好文明城市的“里子”:积极开展“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出租车文明服务提升”“铁路沿线周边环境整治”等“里子工程”。
文明城市创建的“里子工程”,往往是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堵点,任务更艰巨,也更考验城市管理者的决心与智慧。自忻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垃圾分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变成市民的日常行动,并渐成城市的新风气。目前,忻州城区形成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政府倡导、示范先行、市民参与的三级推广格局。
文明生活,从衣食住行开始,文明不仅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更应成为文明城市市民的生活底色。文明忻州, 有“面”更有“里”。文明城市,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垃圾分类”,全民总动员,示范小区先行,市民积极参与。近年来,忻州城区在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26个试点单位,完成了24个收集站改造。在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内,有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采用“4+2”分类模式,有专职分类指导员进行管理,分类效果明显。同时,改造了一座压缩站,更新了部分老旧垃圾运输车辆,在城区大街小巷投放了分类果皮箱7598个,设立分类亭、分类宣传栏384个,购买手推垃圾分类车170辆,分类垃圾桶5649个,改造便民市场垃圾分类亭12处,更换各类分类标识3000余张,忻州城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
世纪花苑小区——
栗先生说,“从我做起,自觉分类投放,渐成习惯”
1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世纪花苑看到,小区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标识设置醒目,宣传栏中贴有详细的生活垃圾投放指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居民可以迅速知道各类垃圾该如何投放。小区内还放置垃圾分类垃圾桶,居民可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
“以前只知道废旧的报纸、书刊杂志、铁盒之类的可以回收,看了投放指南才知道,原来可回收的东西居然这么多,酒瓶、塑料玩具这些以前都直接扔了,没想到也能回收。再一个,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期,咱要带好头,做文明忻州人。”家住世纪花苑小区的栗先生对记者说。
栗先生表示,垃圾分类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认可,但当前忻州的垃圾分类仍在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引导和宣传,动员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市民胡大妈接起话茬说,平时家里不管是果皮还是矿泉水瓶都是丢在一个垃圾袋里,收拾起来方便快捷,若是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家里就得多放两个垃圾桶,但这样就会增加垃圾袋的使用量,也不环保,若拿到垃圾桶前再进行分类,就要徒手抓取垃圾,很不卫生。对此,胡大妈提出,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向群众发放一些可生物降解塑料袋,这样推行垃圾分类,群众的接受度能更高。(张志远)
天瑞家园——
“垃圾分类”外化成行
早上7点,天瑞家园居民王先生打开家门,轻车熟路地将两袋垃圾分别投放进院内“蓝、绿、红”的三个垃圾桶。他说:“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后,小区新增了两个垃圾桶。虽说有些不方便,但是可以进行二次资源利用,变废为宝,何乐而不为呢?垃圾分类虽说麻烦,可是能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已有20年党龄的老郝是小区促进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他说:“每月主动为小区居民讲解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讲解垃圾分类的处理流程、方法。直观形象地从‘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现状’‘垃圾分类的意义’‘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方面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既增加了大家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也让大家明白垃圾分类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不仅带动了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也带动了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们一起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我们呼吁大家积极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去,共同创造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共享低碳环保生活。”
为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天瑞家园物业号召小区内退休的老党员充当起垃圾分类工作的宣讲员、劝导员。“从实施垃圾分类开始,我每天都在坚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感觉到垃圾分类不仅让环境干净了,仿佛生活也更美好了。”居住于天瑞家园的小学生王凯如是说。
“垃圾分类不只是多了几个垃圾桶而已,而是逐渐改变人们的习惯,培育起文明生活方式,否则居民认识上不去,环境卫生就不能长久保持。”天瑞家园物业经理说。
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变垃圾处理“与我无关”的思想为垃圾分类处理“人人有责”,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程的重要步骤。 (张林泉)
长征西街云河小区——
居民有“分”心,生活才能有“清”新
为了详细了解忻州城区目前的垃圾分类现状,近日我们进社区、进家庭、访居民,对市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采访。
在长征西街的云河小区内,四色垃圾桶摆放在大门右侧,为了防止下雨下雪损毁垃圾桶,小区还特意搭建了亭子,亭内的玻璃展板上贴有垃圾分类指导图,内容详细,易操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距离四色垃圾桶的不远处,是一排绿色的垃圾桶,似乎那里才是真正扔垃圾的地方。当日下午,记者询问了该小区门卫大爷,向他了解了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据介绍,该小区的大部分居民都很难保持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其实平常主要是对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分类,大家都不是很自觉。
采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到楼下扔垃圾的张女士,被问及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时,她说:“那边贴着指导图,我们就按照那个来分,不过有时候对于一些垃圾该怎么分还是搞不清楚。我一般都把垃圾扔这边。”张女士指着旁边的绿色垃圾桶。
记者发现,城区的个别老旧小区虽然摆放有分类垃圾桶,但是却成为了“摆设”,人们还是习惯性地把垃圾扔到一个垃圾桶内或不经过垃圾分类直接打包扔掉,甚至有些居民态度较差,表示不参与垃圾分类。而在一些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垃圾分类状况则相对较好,一些小区甚至在每个楼层配置了垃圾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
就记者采访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垃圾分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难点:一是科普力度不够,居民缺少垃圾分类意识。对于垃圾分类,多数市民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也不是很清楚垃圾的分类标准,许多家庭都是将垃圾不归类直接堆放在一块。二是缺少强制性要求。记者走访了解到,许多小区都设有分类的垃圾桶,但是很少有小区对业主实行强制分类,甚至有个别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充当着“摆设”,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垃圾量,改变居民不注重环保的生活方式,还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俗话说,生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相关资料表明,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制造新纸850公斤;利用厨余垃圾进行沼气发电,每1吨可发150度电,节煤60公斤,减少0.7吨二氧化碳排放;回收1吨废弃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可见,对垃圾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采访,记者体会到,“垃圾分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在文明城市,市民人人动手、个个参与,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还任重而道远。(常晓蓉)
怡居苑小区——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垃圾分类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是举手之劳、手到擒来的事,但它却是一件大事,是关乎生态文明、疫情防控和我们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大事。
当前我市城区各个社区不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增添新型垃圾分类箱,引导居民按照分类规则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近日,在怡居苑B区,记者看到一排崭新的垃圾桶立在小区门口处,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对应着不同种类投放的垃圾。深入该小区,记者发现,单元门前垃圾投放处放置的垃圾桶大多老旧,而且分类单一,垃圾桶上标注着最多的标签是“可回收物”,偶尔能看到一些标着“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桶没有盖子,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居民张大娘说:“每天早上垃圾车会过来倾倒桶里的垃圾,垃圾桶没有盖,夏天气味很难闻。现在都流行垃圾分类,我了解到垃圾分类对于环境卫生十分重要,我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只有大家都参与起来,我们才能享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王 阳)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