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是全省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份,长期以来走不出“资源优势陷阱”。“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一直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历史命题。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召开后,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找差距、寻突破,对宁武转型发展有了新认识,现简要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路和想法。
正视差距、有的放矢,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先决条件
宁武县在转型发展的历程中徘徊多年,始终走不出资源依赖、资源束缚,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十分突出。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产业结构偏重。GDP总量偏小,仅占全市的6.7%。农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4%;二产比重严重失衡,煤炭产业占到工业比重的80%左右;三产起步较晚,支撑作用不强,发展还不充分。项目建设不快、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类项目极少,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没有,创新动力不足。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绿色发展差距明显。宁武县是“两河”源头,拥有多个国家级保护区,环境敏感而脆弱,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依然突出。体制机制不完善、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升级促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党员干部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这些制约转型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必须坚决克服,加快补齐。
落实要求、全面突破,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省委、市委全会给宁武县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路径,我县将把省委、市委的思路和要求转化为推动转型的自觉行动,具体围绕“十个突出”抓转型。一是突出观念转型,突破思想禁锢。引导干部从煤炭资源依赖、封闭狭隘思想、固定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关键少数“转”带动全县上下转型发展。二是突出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市委“336”战略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精品旅游业,以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三是突出项目为王,攻坚“六新”发展。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瞄准“六新”产业,积极推进一批“六新”项目落地,在下一步发展中赢得先机。四是突出多元支撑,推动民营发展。全面落实好省市支撑民营经济发展两个30条意见,在金融担保、品牌打造、科技创新、入规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五是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建设。抓住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两个重点,推进大县城和集镇建设,巩固提升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成果,创建山西省文明县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六是突出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放管服效”、教育体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县乡卫生机构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构建改革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局面。七是突出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环保倒逼转型,落实环保责任追究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好各类环保问题,完成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生态宜居宁武。八是突出增收致富,持续改善民生。把富民惠民作为转型的根本出发点,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九是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绘就蓝图。把宁武转型发展放在全省、全市转型发展大局中,围绕打造全省文化旅游示范区、绿色能源基地和全市特色农业示范区这一战略定位,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宁武县转型发展谋好篇、布好局。十是突出革故鼎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在资源集聚、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方面重点突破,以体制机制上的转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先行先试、担当作为,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转型发展是一条披荆斩棘之路,这是对全县干部的严峻考验。我认为,实现转型发展,至少要发扬三种精神。一是率先精神。就是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勇探创新无人区,敢涉改革深水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二是攻坚精神。就是要发扬劳武精神、“三线”精神,不畏困难,攻城夺隘,破解制约转型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三是持久精神。发扬右玉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转型发展功到自然成。作为全县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自己要扛起时代担当,带领全县干部全身心投入,带动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发挥转型主体作用,让所有人成为转型发展的推动者。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