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山西新闻>>正文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人社厅专场】

“实招”托起百姓稳稳幸福

2025年11月26日 10时49分   山西日报

11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省人社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时期,全省人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就业、社保、人才、劳动关系等工作,为我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全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十四五”时期,我省始终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把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政策,为企业减负稳岗,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9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5亿元。对于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分类帮扶,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提供针对性就业创业服务。五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超230万人,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目标以内。

劳务品牌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建忠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出政策、建机制、促联盟、树典型,推动劳务品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培育122个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超过80万人。

在持续优化就业政策、培育壮大劳务品牌以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我省进一步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实施精准就业服务。坚持“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推动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在全省各县区建立零工市场和创业融资服务工作站,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服务站点和自助设备,利用就业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动态归集岗位需求和求职信息,每年线上线下举办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超5000场,有力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匹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民生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十四五”期间,我省持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稳妥有序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运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提前一年实现省级统筹。企业年金规模不断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社保高质量参保行动,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9月底,全省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41万人、582万人、675万人,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超2659亿元。连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提高失业、工伤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省社会保险局局长王涛介绍,山西推出五项举措,持续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提升便民水平:一是经办机构统一化,完善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服务标准,80项社保服务实现无差别同标准办理,42项业务“全省通办”、26项业务“跨省通办”。二是服务网点全覆盖,2024年底建成2.3万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就业社保服务点,群众在家门口可办理40项高频业务。三是特殊服务精准化,2024年以来依托基层服务点优势,为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群体提供上门社保待遇认证服务。四是单位事项“网上办”,2022年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跨制度转移线上办理。2023年启用电子档案系统实现“不见面办”。2024年开通“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务,大幅压减材料和办理时限。五是个人事项“掌上办”,持续优化“民生山西”App功能,注册用户超2100万,提供110项人社服务,年均线上办理量超200万笔。

深化人才发展改革

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十四五”期间,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引育各类人才。大规模开展知识更新工程,累计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7万余名。推进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建设提质增量,全省共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15个,创新实践基地64个,现有在站博士后1344人,与三年前比实现翻番。

“十四五”期间,我省持续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吴海亮介绍,我省健全制度体系,提升职称评审规范性,完善评价标准,突出实绩与贡献。及时优化调整职称评审专业设置,增设一批新兴专业,精准对接发展需求。着力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进一步畅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申报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按规定组建相应系列(专业)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自主评审。全面公开高级职称评委会及评审专业目录,提升工作透明度。建成“山西省专业技术人才综合平台”,并开展职称申报试点,持续健全规范、统一、便捷的全省职称评审公共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山西”建设,开展百行百业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89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6万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7%和66%。连续举办五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培养产生3046名高技能人才。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制度,优化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提高全省事业单位专技岗位结构比例标准,事业单位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出台《山西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756家,从业人员1.7万人,营业收入271.7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98%、73%、196%。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四五”期间,我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关系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师广卫介绍,我省建立健全稳岗扩就业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每年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着力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连续5年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指引。“十四五”期间,三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较“十三五”末提高26.5%。

山西持续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处机制,创新“调解+仲裁+工会+法援”一体化合力解纷新模式,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就便化解。“十四五”期间,全省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13.2万件,其中调解受理5.8万件、仲裁立案7.4万件。通过劳动仲裁、争议调处等方式有效化解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山西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办法》,“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查实并解决欠薪案件4.3万件,为19.7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28.1亿元,持续开展劳动用工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发布会问答摘编

1

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山西在劳务品牌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建忠:

“十四五”期间,我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出政策、建机制、促联盟、树典型,推动劳务品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带动就业人数不断增长。

出政策,联合多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劳务品牌44个,发放奖补资金超2200万元;建机制,坚持人社牵头、部门联动,将劳务品牌培育和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打造门类齐全的劳务品牌;促联盟,深化劳务品牌上下游适配性衔接,组建一批劳务品牌联盟,提升品牌竞争力;树典型,广泛宣传推介优秀劳务品牌和典型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培育、推广、壮大劳务品牌的良好氛围。

2

记者:请问,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面,我省公共就业服务取得哪些新进展?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省就业服务局局长孙四军: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系统重构、理念重塑、数字赋能”,大力推动就业服务上网、上云、上指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就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建成了一个“智慧大脑”,打造全省集中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有机整合过去分布在各地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接入7大类170多项数据,实现9项服务事项和14项资金申请事项全流程进系统、全业务实名制、全服务用数据。

重塑了一个“统一窗口”,就业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推动17项就业公共服务事项网上申请、协同办理,大大减少群众来回跑、反复交材料的麻烦。

夯实了一个“数据底座”,就业数据应用精准有效。建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就业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服务场景涵盖劳动力构成、人力资源供求、就业平台运行3大主题,25个场景、188个指标,实时汇聚并分析海量数据,就业数据应用精准有效,为制定支持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架起了一座“对接云桥”,老百姓求职渠道更加宽广。打造了以山西公共招聘网为核心的全省统一供需对接平台,累计归集岗位390余万个,实现了招工用工登记、技能展示、线上面试、智能推送、岗位服务评价等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线上线下服务模式。

开启了一种“主动模式”,就业帮扶实现“政策找人”。深化“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针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利用大数据画像,精准识别24万帮扶对象,并建立专属就业服务档案,群众可接收系统精准推送的招聘信息、培训课程和帮扶政策。

本报记者韩林芳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