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山西新闻>>正文
我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专场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 财政支出有了新突破

2025年11月24日 17时07分   山西日报

11月21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回顾这五年,我省财政收入增速和总量等指标均超过预期,财政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财政“蛋糕”更大,办大事更有底气

“十四五”以来,财政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经测算,“十四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6万亿元,总量比“十三五”期间还多6000亿元左右,年均由“十三五”期间的2000亿元增长到3200亿元。同时,也得到了中央更多的支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突破1万亿元,由“十三五”期间的9600亿元增长到1.27万亿元,增长超过三成。

家底厚了,能办的事就多了,财政支出规模也有了新突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比“十三五”期间增加8700亿元左右,增长四成多。更重要的是,我省一直在努力优化花钱的方向,推动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入到关系全省长远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的地方。

同时,我省在财政政策供给上下足功夫,精准发力助推经济发展。“十四五”以来,打出了一套财政政策的“组合拳”,目标更明确,发力更精准。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累计新增和统筹资金277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转型、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等重大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7亿元,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

累计安排政府债券4316亿元,有力支持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集大原和雄忻高铁、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大力支持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累计下达资金231亿元,特别是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商务领域以旧换新,参与人数超1000万人次,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大力实施税费优惠,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顶格出台我省的优惠措施,更好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民生账本越写越厚,群众得实在

民生投入账本越写越厚,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十四五”以来,我省的民生账本越发厚实,全省财政花的钱,每十块钱就有八块左右用在了民生上。“十四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将达到2.4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左右。

其中,我省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14%以上,全力保障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省持续加大投入,努力织密社会保障网。参保的人更多了,全省超过2700万人有了基本养老保险,超过3160万人有了基本医疗保险,这些保障让群众更有底气。保障的水平更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108元涨到了176元;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也从每人每年580元提高到了700元,养老金和医保报销,都更加有力了。困难群众救助更实了。累计投入362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6亿元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就业支持力度更强了。筹集超过100亿元支持就业创业,通过担保贷款、稳岗补贴等方式,帮助大家找工作、企业保岗位。

在加力“促均衡”方面,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小。着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延伸。让农村老乡喝上“放心水”,累计投入20.39亿元,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保障饮水安全。让农村环境更美,累计投入13.18亿元支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助力全面消除纳入国家监管的196个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至48.3%;累计投入16.27亿元支持生活垃圾治理,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8%以上。让卫生服务更可及,下达113亿元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人均79元提高到99元;累计投入16亿元,支持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和人才培训,推动实现“小病不用跑”。

我省还突出“广普惠”,让更多家庭减轻“一老一小”照护压力。我们努力增加普惠性的养老和育儿服务。在养老方面,投入67亿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为80多万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在育儿方面,投入17亿元,实现公办托育机构县县全覆盖,增加了1.24万个托位。全力支持育儿补贴政策实施,为27万多名大班幼儿免除保教费,实实在在为年轻父母减负。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更加注重协调联动、引导撬动和协同融合。全力保障教育发展,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支持,“十四五”以来,全省教育总投入超过4150亿元。我们更加注重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支持大班幼儿免费教育,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推动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目标;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建设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推动建立了66个特色产业学院,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山西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安排100亿元支持高校争创一流、提高办学水平,我省有两所学校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3个学科晋级A档,实现A档学科从“0”到“3”的突破。

我省还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坚持政策资金供给系统集成,“十四五”以来,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超350亿元,并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平台建设,基础研究占科技支出的比重由2021年的1.65%提升至2024年的9.75%,有力支持科研人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全力保障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国家超算太原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特别是太原中心,算力已排进全国前五,成了山西“最强大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科研经费“放管服”,进一步简化预算编制、扩大“包干制”实施范围、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流程,让科研人员用钱更加灵活。同时,积极鼓励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竞争性择优支持科技研发项目,提升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省真诚投入吸引人才,让山西成为人才集聚的热土。坚持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全周期财政支持体系,“十四五”以来,省财政对人才计划投入规模累计超52亿元,支持精细化引育人才。比如,充分发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政策的精准性,支持引进了17名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三晋英才”等专项计划的针对性,加大对本土优秀人才的培育力度,支持了500多个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省级人才计划的普惠性,成功吸引6200多名博士、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到我省创新创业。

“十四五”以来,我省实实在在把钱花在了办好教育、推动创新、吸引人才这些“刀刃”上。“十五五”期间,将继续坚持这么做并且做得更好,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能源大省转型,打好文旅这张“牌”

山西地上地下都是宝,文旅产业就是我们转型发展的一张“好牌”。近年来,文旅产业对山西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从《黑神话:悟空》到《浪浪山小妖怪》,把山西文旅推上了热搜,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正积极通过文旅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十四五”以来,省财政投入了很多资金,支持文旅产业从“潜力股”变成“顶梁柱”。“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56.91亿元,用心守护文化“家底”,让文化供给“丰富”起来,支持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非遗保护方面,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85亿元,让传统手艺、民间艺术这些“绝活”更好继承发展;文艺创作方面,设立山西省艺术基金,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补充,支持创排了诸如话剧《右玉》、蒲剧《精卫填海》这样能拿到国家奖项的好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累计投入41.5亿元,支持全省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省级院团把1.4万多场好戏送到了群众身边,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为群众读书看报、体育锻炼、观看影视戏曲等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大力吆喝山西的“颜值”,让“流量”变成“留量”。“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27.5亿元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扎扎实实做宣传,累计投入6.26亿元,支持举办山西省文博会、全省旅发大会、工艺美术博览会、主题推介等重大活动,文旅资源推介更加给力。真金白银引客来,累计投入4.62亿元,支持“引客入晋”、旅游航线培育、景区门票打折等措施,想方设法让更多游客愿意来、玩得好。精准滴灌育主体,累计投入2亿元,以奖补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累计投入文旅康养奖补资金4.77亿元,重点支持文旅康养示范区提档升级、丰富业态,让游客有更多好去处。

创新思路护文物,让宝贵的文物“活起来”。“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41.09亿元支持文物保护。坚持财政引导聚合力,设立省级文保基金,带动更多社会力量为保护文物出力。同时,小文物也不忽视,累计投入国、省保资金2.12亿元支持低级别文物保护,还创新使用5.83亿元政府一般债券资金支持文物修缮,保护资金来源更丰富。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盘活利用增效益,比如,为平遥古城、五台山设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8亿元,支持开发深度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文物资源更好发挥作用,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强化乡村振兴,精准发力施策

“十四五”期间,山西财政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支持重点,持续强化投入,精准发力施策。脱贫帮扶“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群众走稳走好致富路。全力确保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投入力度只增不减。“十四五”以来,省级以上财政累计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392.58亿元,比脱贫攻坚时期投入还要多。放权给基层,允许脱贫县把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打捆”使用,让县里花钱更自主、更精准。支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通过组织脱贫人口学习职业技能、参与以工代赈,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给外出务工人员发放补贴等措施,到2024年底,全省脱贫地区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905元,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提高。

我省紧盯“耕地”和“种子”,让粮袋子更满、更安全。一方面,稳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累计约158亿元,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精准直达种粮老乡手里,让大家愿意种粮、用心种粮。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投入超过120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了958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望天田”成了“高产田”;积极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安排7亿元支持良种攻关,用好种子产出好粮食。同时,累计安排资金8.16亿元支持农业防灾减灾,切实保障粮食生产。

我省还立足特色优势做文章,让农民增收门路更多,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大力支持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累计创建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7个农业产业强镇。通过财政资金政策的支持,山西杂粮和道地中药材这些“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成为了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大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截至目前已筹集60亿元支持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万个以上提档升级村。同时,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56.43亿元,支持村内道路、小型水利、村容村貌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10.01亿元支持多个县(市)开展农村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富民产业、数字乡村等新机制。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磊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