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舞蹈《蒸蒸喜乐》剧照。本报记者康煜 通讯员王隽摄
群星闪耀处,晋韵绽华光。近日,全国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结果揭晓,由省文旅厅选送的广场舞《桃花红杏花白》与舞蹈《蒸蒸喜乐》双双折桂,成为我省群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彰显出三晋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创作活力。
《桃花红杏花白》的晋韵绽放
“能站上群星奖的舞台,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日复一日地打磨。”《桃花红杏花白》的主创团队负责人感慨道。这部由省文化馆与沁源县文化馆联合打造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左权民歌的肥沃土壤,巧妙融入“开花调”跳跃灵动的韵律,仿佛将观众带入那片充满诗意与生机的三晋大地。
创作团队深知,传统并非守旧,而是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传统不能一成不变,要让年轻人喜欢,让普通人能跳。”秉持这一理念,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民间采风,在保留民歌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出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这支平均年龄40岁的团队,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暂别家庭,全身心投入排练。盛夏酷暑,他们每天训练超过10个小时,常常持续至凌晨。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使《桃花红杏花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兼具浓郁地域特色与广泛传播力的群众文艺精品。
《蒸蒸喜乐》的温暖力量
《蒸蒸喜乐》的舞台同样令人动容。“没有音乐,她们就靠观察老师的口型把握节奏,一个简单动作要重复上百遍。”指导老师的话语中充满心疼。
这部由太原市聋人学校17名听障学生演绎的作品,以肢体语言表达山西传统美食“莜面栲栳栳”的制作技艺,展现了三晋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故事。
创作团队带领学生实地观摩面食制作过程,将“烫手”“吹手”“捂耳朵”等生活细节巧妙转化为舞蹈语言,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在舞台上呈现蒸制过程的变化,学生们在排练中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汗水湿透了练功服,膝盖布满了淤青,但她们从未放弃。
当舞台上“蒸笼”打开的那一刻,她们用细腻的肢体语言模拟“搓鱼鱼”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生动传达出美食蒸制成功的喜悦。
共筑群众文化新辉煌
表演定格瞬间,掌声如潮水般涌起。这掌声,不仅是对舞蹈技艺的赞誉,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致敬。无论是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默默坚守,还是听障学生在无声世界中的绚烂绽放,都汇聚成推动我省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力量。
从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坚守,到特殊群体学生的艺术追梦,我省群众文化正将传统根脉与时代精神紧密融合,书写着三晋大地的文化新篇章。正如群星奖所寓意,每一颗平凡之星都蕴藏无限光芒。当群星汇聚,必将照亮我省群众文化更加璀璨的未来。
本报记者康煜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