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省级以上财政累计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392.58亿元,比脱贫攻坚时期投入还要多。”11月21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郭林春介绍“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的具体措施。
脱贫帮扶“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群众走稳走好致富路。省财政厅全力确保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投入力度只增不减。“十四五”以来,省级以上财政累计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392.58亿元,比脱贫攻坚时期投入还要多。省财政厅放权给基层,允许脱贫县把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打捆”使用,让县里花钱更自主、更精准。省财政厅支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通过组织脱贫人口学习职业技能、参与以工代赈,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给外出务工人员发放补贴等措施,到2024年底,全省脱贫地区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905元,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提高。
紧盯“耕地”和“种子”,让粮袋子更满、更安全。一方面,稳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累计约158亿元,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精准直达种粮老乡手里,让大家愿意种粮、用心种粮。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投入超过120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了958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望天田”成了“高产田”;积极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安排7亿元支持良种攻关,用好种子产出好粮食。同时,累计安排资金8.16亿元支持农业防灾减灾,切实保障粮食生产。
立足特色优势做文章,让农民增收门路更多。省财政厅立足山西实际,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大力支持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累计创建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7个农业产业强镇。通过财政资金政策的支持,山西杂粮和道地中药材这些“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成为了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省财政厅大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截至目前已筹集60亿元支持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万个以上提档升级村。同时,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56.43亿元,支持村内道路、小型水利、村容村貌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10.01亿元支持多个县(市)开展农村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富民产业、数字乡村等新机制。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