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山西新闻>>正文
山西:系统性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2025年11月21日 09时46分   山西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荔)今年以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喜事连连、成果丰硕: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填补省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白;新修订的《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审议通过,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先考古、后出让”机制;云冈石窟、五台山佛光寺等重大保护工程取得阶段性突破,全省文物安全投入持续加码,系统性、整体性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加速形成。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31处,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省紧扣“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工作方针,逐步构建起法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省级层面颁布《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各市配套出台20余部相关法规,形成多层次制度保障;持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对国保、省保单位实现安防、消防、防雷全覆盖,文物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筑牢文物安全防线,科技赋能与社会参与双向发力。云冈石窟建立全区域监测系统,实时感知石窟稳定性及环境变化;五台山佛光寺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唐代木构建筑动态守护;积极推广“文明守望工程”,2017年—2024年累计推动500余个文物建筑认领认养项目,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保护新路。

科技深度应用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转型。全省加快建设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对古建筑、彩塑、壁画及馆藏文物开展系统性数字化采集。云冈石窟实施全球首例大型石窟寺3D打印复制项目,晋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等通过数字化建模实现病害可溯、风险可防,构建的“智能守护+实地巡防”监管模式入选国家文物局高质量发展案例,文物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在严格保护基础上,我省全力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陶寺遗址博物馆与考古现场展示区开放,成为公众感悟“最早中国”的重要窗口;平遥古城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发展非遗体验、研学旅行等业态,年均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山西青铜博物馆“吉金光华”展览屡获全国奖项,全省博物馆年参观人次突破3000万,文物公共服务功能持续彰显。

我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持续推动文脉传承。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已培育数百名专业人才,基层文保力量显著增强。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表示,将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强化科技支撑与制度保障,让千年三晋文脉成为坚定文化自信、赋能美好生活的重要源泉。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