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万里,奔流激荡,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今年以来,省政协围绕“加强三晋文化研究,推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关公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议题,精心组织调查研究,持续为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深思细悟
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史册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能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有助于我省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早在年初,省政协便将“加强三晋文化研究,推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列为2025年重点协商议题,并在充分准备和酝酿后,作为常委会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品格,围绕‘三晋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关公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课题,组织委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省政协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形成高质量资政成果把关定向。
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学习活动和“委员讲坛”“政协学堂”等平台,省政协组织界别委员、专家学者和政协干部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准把握精髓要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理论依据和历史文化脉络,明确工作方向。
9月26日下午,“政协学堂”特邀运城市关公文化研究会会长卫龙围绕“关公文化”作专题报告。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形象演变,从运城解州到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广泛崇拜,深刻阐释了关公文化在增强民族认同、凝聚精神力量、深化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和独特作用,为保护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提供了有力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省政协全力推进“书香政协”的建设中,着重强调了全民阅读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传统文化类书籍作为重点读物被纳入阅读体系,各级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在浸润中华文明、厚植文化底蕴的同时,对黄河文化、关公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走访调研
饱含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
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委员的足迹就出现在哪里。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成立“委员+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的课题调研组,在省政协两位副主席的分别带领下,围绕“三晋文化”“关公文化”课题,赴各市开展调研。
在运城市河津市、绛县,调研组详细听取三晋文化、关公文化的保护转化情况,就如何提升文旅体验感积极建言献策;
在运城市平陆县、垣曲县,忻州市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和吕梁市临县、柳林县,调研组仔细察看古建筑保护、黄河古渡口、国家级非遗保护等现状,与一线工作者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在临汾陶寺遗址,委员们驻足“古观象台”前,探索将最新考古成果转化为黄河文化源头的鲜活注脚;
在忻州雁门关,专家们寻访黄河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
……
每一处调研点都留下了调研组思考的身影,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对文化传承的深情。
委员们认为,近年来我省通过系统规划、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举措,在三晋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挖掘与研究力度不足、保护与开发统筹不足、政策和资源协同不足、宣传和传播手段不足、产业和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下,开展系统研究,提炼文化标识,构建保护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在三晋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紧密结合中打造文旅品牌矩阵,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
省政协常委、民进山西省委会企联会副会长、三晋国际饭店董事长宋新梅聚焦黄河渡口文化提出,黄河渡口文化保护仍存在“缺乏系统性梳理”“未形成整体性保护”等问题,建议设立专项课题,全面调研文献、碑刻、渡船等资源,建立文化数据库,筑牢保护根基。
“作为一名青年政协委员和企业家,我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打造三晋文化超级IP集群、激活科技展示、构建新兴业态、打造国际传播矩阵等建言献策。”省政协委员、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星基金管委会主任樊江说。
省政协委员、山西安晨集团董事长安小宝建议,构建关公文化展示、传播数字空间,借助VR、AR、区块链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场景,让观众亲身感受关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参与经典故事,延长体验时长。
汇智建言
凝聚同心筑梦的智慧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历时5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一次次的沟通交流、一次次的思想共鸣,坚定了自信、摸清了家底,梳理了问题、汇集了对策,所有成果在10月份的省政协常委会上形成两份高质量报告和数篇大会发言材料,为深度挖掘三晋文化与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奠定了基础。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常委会会议筹备工作中坚持广泛性与专业性并重,先后组织政协委员、学者专家、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基层代表等开展座谈交流,引导与会人员聚焦调研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对策。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组织大会发言工作中,既涵盖深耕文化领域的专家型委员,也吸纳长期扎根一线的实干家委员。同时,整理汇总三晋文化和关公文化学者的专业著述、各地先进经验做法等,为会议充分讨论、精准建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成果。
“山西有很多黄河文化值得挖掘。比如黄河大合唱,我们可以在壶口瀑布打造沉浸式《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在鹳雀楼构建‘诗路黄河’(数字)长廊,在禹门口打造大禹治水夜间光影秀,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增设VR史前文明体验馆;可以推出‘诗唱黄河’系列节目,将黄河古诗词改编为视听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传播……”全国政协委员、省作协主席李骏虎建言道。
省政协委员、运城市政协副主席、民革运城市委会主委刘国义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品牌定位,将关公文化定位为山西文旅的龙头品牌,整合资源、深化研究,将其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郭宁 本报通讯员拜江宏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