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山西新闻>>正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市域通办”法律援助就近解民忧
2025年11月18日 10时23分   山西日报

“我的工资已经全部到账,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不久前,按照调解协议约定,林某拿到了最后一笔拖欠的工资,他第一时间便拨通了晋城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庞素梅的电话,激动地向她表达感谢。

2021年4月,林某等6名老年人受尚某雇用在泽州县某村从事劳务工作,约定干完活后结算报酬。事后,尚某向林某等6人结算了部分工资,剩余1.5万余元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诿拒付。2025年2月,林某无奈之下只得向“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进行求助。

热线值班律师了解到林某等人系异地维权,便按照法律援助“市域通办”便民措施,指引他们到晋城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晋城市法律援助中心经过审查认为,林某等人请求支付劳务报酬的事项属于新修订的《山西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事项范围,且6人均系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于是,按照相关规定,立即启动法律援助“市域通办”工作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指派值班律师刘河利承办此案。

刘河利接办该案后,当天下午便约见林某等人,详细了解案情,整理相关证据。2月20日,为林某等6人拟好民事起诉状,将此案诉至法院,要求尚某支付工资和利息。2月24日,法院主持调解,在刘河利的帮助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只打了一个电话,援助律师就受理了我们的案件,仅用10天时间就达成了调解协议,法律援助‘市域通办’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林某发自肺腑的感谢,道出了我省法律援助“市域通办”改革带来的便利。庞素梅介绍,以前法律援助申请受地域限制,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到案件管辖地办理,多次跑、来回跑、材料重复提交、找不到好律师,成为他们申请法律援助的“拦路虎”,极大增加了异地维权的成本。

2024年,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律援助“市域通办”试点工作,即法律援助受理和初步审查环节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群众可选择向本市域内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机构通过完善申请材料接收、转交、审核等相关工作的内部协作机制和信息化手段辅助,确保群众在材料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就近获取法律援助服务,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维权。2025年,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省11个市全面实行法律援助“市域通办”,晋城、大同实行法律援助全流程“市域通办”,其余9市实行申请阶段“市域通办”。

“在实现法律援助‘市域通办’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制度,有效整合资源,利用信息赋能,广泛推行‘点援制’‘首问负责制’和‘无证明、一次办、马上办’等制度,实现法律援助快速受理,及时指派援助律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山西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承办人岳姝娅介绍,目前,11个市已全部制定下发法律援助“市域通办”工作方案,初步构建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有序推进本辖区内“市域通办”案件受理工作。

本报记者黄川川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