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白雪峰)近日,《产教融合驱动城市转型的“阳泉密码”》案例,获评2025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阳泉通过构建“需求牵引、双师赋能、平台驱动”的产教融合生态,破解人才供需错位、实操能力断层、成果转化滞后三大难题,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方案。
需求牵引,订单式培养破解供需错位。阳泉市聚焦“2+ 4+N”现代化产业体系和“333”产业集群建设需求,出台5项专项人才支持政策,编制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将教育、医疗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成立产教融合联合会,建立1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形成“需求发布—项目对接—成果共享”的闭环机制。
“订单班”模式成为破解供需错位的关键抓手。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组建“订单班”,一次性签约500余名学员,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阳泉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天和盛环境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双元育人基地”,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操项目,毕业即具备独立上岗能力。阳泉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我们让人才培养从‘课堂’直通‘生产线’。”
双师赋能,创新型体系打通能力断层。针对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痛点,阳泉市构建“双师型+创新型”教师成长体系。一方面,选派40余名产业教授和企业专家入校授课,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智能煤矿产业教授团队”将井下真实场景搬进课堂,学生操作合格率提升30%;另一方面,推动70余名教师入企锻炼,阳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敏在山西天润恒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挂职期间,主导研发的矿源纳米土壤调理剂已进入中试阶段。
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依托阳泉高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吕纯华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20余名,其研发的“抗菌陶瓷釉料配方”被平定莹玉陶瓷公司采用,产品附加值提升40%。此外,通过“学历+技能”双通道认证,280余名民营企业技术骨干获得职称晋升,230人通过工程师评审,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平台驱动,项目制攻关加速成果转化。阳泉市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实训基地+中试车间”三位一体创新平台。土壤健康徐明岗院士工作站中试车间内,科研团队正在测试新一代矿源纳米土壤调理剂,该技术已应用于全国12个省份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山西省抗菌功能陶瓷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中试车间量产的抗菌陶瓷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行业前三。
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阳泉市遴选28名高校博士入企担任“科技副总”,推动8个省级博士创新站落地。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团队与阳泉新宇环保公司合作开发的“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年处理废渣能力达50万吨,为企业新增利润超2000万元。同时,近400万元的奖励性补助精准投向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实训基地,构建起“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