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故地,秋意盎然。近日,“逐绿而行·碳索未来”山西双碳会客厅启动仪式暨第四届山西碳谷碳索未来大会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举办。作为“双碳”目标下“政产学研用”多方交流合作的平台,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企业家代表围绕让更多“碳科技”成果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一话题,以自身的实践与思考,从不同维度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很多真知灼见为我们降碳减排、绿色转型带来新的借鉴与启示。
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不是“减法”而是“乘法”,关键是让创新成果真正扎根产业土壤
作为扎根山西本土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安泰集团始终坚持转型不转行,探索绿色低碳新赛道,成为我省传统能源企业成功转型的典范。在安泰工业园区,一场“变碳为藻”的革命正在上演,公司自主研发的NPS系统每天都在将焦炉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藻粉,不仅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吨,更产出30多万盒营养藻片,用“黑科技”算清了环保账与经济账的双重收益。以此为起点,安泰集团成立了山西绿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一院两平台一基地”的低碳发展架构,从碳咨询到技术转化,从数智管理到零碳示范,全方位打造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样本。
回首来路,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德生坦言:“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不是‘减法’而是‘乘法’,通过技术创新让每一度电更清洁,让每一吨钢更绿色,让每一方工业废气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
张德生表示:“‘碳索未来’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减排压力,更是传统能源基地向新能源高地跨越的历史机遇。作为特钢材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安泰深知责任重大,我们既要当好低碳技术的创新者,更要做好产业协同的引领者,通过绿色金融赋能、碳资产托管等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降碳。一方面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资源,另一方面链接企业转型需求,打通从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到生产线应用的全链条转化通道,让创新成果真正扎根产业土壤,加速低碳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在发言中指出:“‘双碳’技术+数字化双轮驱动的实践,既为山西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也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贡献了企业智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探索产业梯度转移与绿色升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探索有利于将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与中部地区和西部的资源、空间、市场优势相结合,实现绿色承接,共同打造跨区域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降碳范例。”
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近年来,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致力于从8个方面打造碳中和园区: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管理、零碳运营、零碳交通物流、碳汇景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碳普惠。园区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建筑更节能,为此,该科技园建设了我省首家超低能耗的中试基地,探索零能耗运行、没有污染的供暖和制冷技术。
尚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新利介绍说:“这一技术可以把太阳能收集的热全部储存在地下,到冬天供热的时候再把它交换回来。夏天则是利用地下土壤的温度和室内的系统进行交换,通过设置在墙壁围护结构上的调节温度系统实现自动循环,控制室内温度。这个技术,我们在样板间监测了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运营成本几乎等于零,室内1000平方米以下空间系统每天运行的电力只需要4度电。用这么低的能耗实现建筑系统的恒温,我们开始也不太相信,后来通过一年测试的数据来看,完全达到了设计的标准,现在我们正在与高校和行业协会编写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标准和零碳园区标准,希望我们的探索实践对大家有所启发。”
针对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发言中指出:“过去5年来,‘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已经构成了1+N的政策体系,相关工作不断进展。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产业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意味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山西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要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的开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新型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要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增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关键支撑在于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大在高效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要推进绿色金融体制的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为新能源技术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寻求传统能源领域降碳创新路径,在“鸡肋资源”与高值利用之间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技术创新是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江峰团队在瓦斯提浓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攻关实验,因为核心技术的领先性和应用性,项目得到了多方关注。
杨江峰介绍说:“作为煤炭生产的伴生资源,瓦斯抽采和资源化利用是山西‘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煤炭开采中释放的这一资源,用得不好只能排放掉。我省大概每年煤炭开采会产生800万吨瓦斯,尽管浓度低,但是量很大,对这一“鸡肋资源”,我们希望通过提浓的方式实现梯级利用,也希望能够在“鸡肋资源”与高值利用之间架设一个桥梁。
就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智新表示:“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前沿阵地,山西正书写着‘双碳’目标的扎实答卷。科技创新有三种模式:引进、集成和创新。在科技与产业发展上也有两张皮的现象,成果转化也出现了一些堵点。据科技部的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4,核心矛盾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企业承担着技术成熟度不足、市场前景不明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不主动承担,没有落实企业创新主体这一要求的情况,不能主动把这些技术孕育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金智新强调,“燃煤发电是煤炭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十年来,每年用于火力发电的煤炭占到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2024年,煤电以其占全国35%的装机规模发了全国55%的电量,达到了5.5万亿千瓦时,贡献是非常大的。‘双碳’目标约束下,应该进一步强化煤炭、煤电企业的优势互补,加强矿井乏风瓦斯利用,实现行业的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形成煤电两个行业碳闭环,为能源领域降碳提供创新路径。”
本报记者沈佳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