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国泰新华化工公司厂区一角
天山巍峨,见证着晋疆两地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厚谊;汾水奔涌,诉说着三晋儿女扎根边疆的赤子之心。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山西援疆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民生工程建设等壮阔图景中,书写着新时代对口援疆的辉煌篇章。
自2010年对口支援昌吉州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国之大者”的站位,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走出了一条传承创新、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晋疆共绘产业新图景
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盛夏的七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戈壁荒漠上,一辆辆无人驾驶矿卡穿梭于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的矿坑间,5G信号塔与光伏板在烈日下折射出科技的光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以下简称“共青团农场”)的冷暖大棚内,鱼菜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正孕育着绿色希望;国家级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的监控大屏前,山西援疆干部凝视着实时跳动的环境数据,露出欣慰的笑容……一幅幅充满活力的产业画卷,正是山西对口援疆工作以创新驱动、绿色引领、科技赋能书写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我们依托‘红色军垦文化’和‘农谷’设施资源,开发了研学游、采摘园等10余个文旅项目。”共青团农场党委委员、副场长赵鹏祥介绍,截至目前,农场已接待研学游客3.4万人次,带动2000余人灵活就业。
“山西援疆干部赵鹏祥隔三岔五就来大棚帮忙,连鱼菜共生系统的PH值都帮我们测量!”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薛新伟指着循环水池中游弋的哲绿鱼感慨道。在共青团农场,山西援建的122座冷暖大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试验田”。通过引入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农业产业与红色旅游一体化项目已现雏形。
准东开发区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是典型的戈壁荒漠地区。2012年9月,准东开发区正式批准成立。山西援疆干部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助力准东开发区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通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原山西援疆专家韩彬(目前留任新疆)是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和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带领团队在准东开发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成工业废水零排放系统,铺开了绿色发展的底色。
在准东开发区,煤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样引人注目。作为山西重点援疆项目,新疆国泰新华化工公司以煤为基生产的BDO(1,4-丁二醇)和PTMEG(聚四氢呋喃)畅销国内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产品是以煤为基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可实现对准东地区丰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利用,变当地的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BDO、PTMEG应用领域广泛,对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援疆不是简单的项目移植,而是要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和人才。2024年5月,山西蓝焰技术援疆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领域援疆“小组团”工作示范点。以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推动产业援疆从“输血”支援到“造血”兴业转变。
记者了解到,2010年以来,山西推动晋企入疆20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4万余个;“十四五”规划至今,签约项目59个,覆盖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10个新兴产业。
从太行山到天山,山西援疆干部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创新破解难题。他们带去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是新发展理念和市场化思维。在新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
晋疆同心筑梦人才花开
组团帮扶遍育桃李芬芳
自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山西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理念,聚焦医疗、教育、农业等关键领域,通过“组团式”帮扶、“传帮带”培养,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王院长,感谢您为我主刀,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患者张建国紧紧握着山西援疆医疗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副院长王瑜的手,眼中满是感激。
在奇台医院,山西医疗团队探索出“一对一师带徒”模式:每位专家与1-2名当地医生结对,从手术带教到科研攻关全程指导。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医院,援疆故事同样动人。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正如援疆医生李永玲在援疆日志扉页所写的那样:万事开头难,唯在躬身行。一次,李永玲遇到“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当机判断“需立即刮宫”。但该院不具备病理诊断条件,她紧急协调18公里外的阜康市人民医院,开通病理送检绿色通道。两天后,“增殖期子宫内膜”的病理报告传来,为准确治疗奠定科学依据。
“援疆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要把根扎进这片土地。”援疆医生潘志强说。他不仅用银针为患者解除病痛,更将“传帮带”视为使命。在他的带动下,二二二团医院中医科的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正在成长。
该院副院长吴永萍告诉记者,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长治市相关医院给予该院极大支持。他们深切感受到山西人民对兵团儿女跨越千里的深情厚谊,这也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生动写照。
15年来,山西省医疗援疆以“师带徒”为切入点,建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受援地医院培养专业人才862名,用“带不走”的医疗队筑起健康屏障。
在二二二团子女学校,援疆教师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与当地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课程。“援疆教师教我如何用情景教学法激活课堂,现在我的学生更爱发言了。”该校一位教师说道。去年7月份,在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二二二团工作队精心组织下,二二二团子女学校7名教师来到长治市潞州中学和平顺中学,开启了一场浸润式跟岗学习之旅,返疆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教育援疆,既要“送一桶水”解一时之渴,更需“挖一口井”谋长远发展。记者了解到,2010年以来,山西累计选派1400余名教育骨干赴疆支教,培训受援地教师1.2万人次。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职业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援疆从“单兵”执教到“组团”协作,民族的未来被稳稳托起。
晋疆携手同织幸福锦
民生筑梦共绘同心圆
援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首要任务,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项目,勾勒出三晋儿女与新疆各族群众携手共进的壮美画卷。
在阜康市晋和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格外动听。由山西援建的晋和幼儿园开门纳新、阜康市晋和小学落成、晋博幼儿园破土动工,这将解决2300余名适龄儿童入学难题。“以前孩子上学路途较远,现在走路只要10分钟。”家长阿依古丽抚摸着新建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感慨道。
这样的场景在受援地随处可见。在博峰街道为民服务中心,62岁的市民王瑞国说:“以前办医保报销要跑3个部门,现在1个窗口全搞定!”
去年,山西投入援疆资金建设34.63公里排水管网,让共青团农场告别了“雨天看海”的历史;七连党群服务中心的落成,结束了连队20年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困局;滨河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里,居民马建明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这效率,杠杠的!”
“山西援疆资金建设的二二二团职工医养综合中心与二二二团医院有个连廊,通过专属连廊直通医院的‘医养融合’模式,实现了‘小病不出楼,大病直通诊’的目标,让入住老人吃下‘定心丸’。”该中心负责人卯会平说。
在该中心活动室,9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任浩然正与援疆医生潘志强拉家常:“山西在全国来说不算是富裕的省份,但十几年如一日,不仅给我们盖新房,还派来这么好的医生,这份情比天山还高!”
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北塔山牧场,山西援建的200亩滴灌项目让当地牧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便捷。牧民巴特尔告诉记者:“过去靠天吃饭,现在可以实现实时浇灌!”
在共青团农场全民健身中心,赵鹏祥正与当地干部商讨文旅融合方案。这座投资932万元的现代化场馆,不仅配备了智能健身设备,还设立了晋疆文化交流角。该中心工作人员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与游客的合影一边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们要把山西元素变成新疆故事。”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跟随山西援疆干部张志涛来到牧民马尔哈巴家探望。当张志涛把从山西带来的平遥牛肉递到牧民手中时,马尔哈巴的父亲唱起了《我们新疆好地方》,窗外的雪山闪耀着银光,屋内人们的笑容温暖动人。
这份跨越千里的深情,正如抗美援朝老兵任浩然说的那样:“山西援疆干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文图均由山西经济日报记者姚凡采写、拍摄)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