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山西新闻>>正文
历时六年的改革 无陪护理重构三晋医患关系新图景
2025年05月25日 12时44分   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省人民医院的护士正在为患者讲解“无陪护理”的相关住院流程。本报记者王佳摄

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病房,60多岁的患者王大叔正对着镜子整理衣襟,镜面上“微笑服务每一天”的标语映着窗外的晨光。这个曾被子女轮班陪护的老人,如今独自完成晨起洗漱后,便端起护士送来的早餐,惬意地享受着美味。

“住院5天,护理、喝药、吃饭等都是护理人员主动提供服务,连按呼叫铃的机会都没有。”他笑着对记者说。这声感慨背后,是我省医疗系统历时6年的破局之路——用专业化护理替代传统家庭陪护的“无陪护理”举措,在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夹缝中,重构医患关系的温暖图景。

5月中旬,记者就全省“无陪护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走访。

破冰:从“亲情执念”到“专业信任”的制度突围

2019年,在省卫健委的统一部署下,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神经外科,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等10个领军专科先行先试,以整个病区建制,由医院自聘护士、第三方派遣护理人员或与管理规范、定价合理的第三方开展合作等方式开展“无陪护理”,负责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

“山西人讲究血脉相连,病房里总挤着七大姑八大姨。”不少医院相关项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改革初期的顾虑。2019年试点启动时,“无陪护理”遭遇的不仅是管理难题,更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冲击——在传统认知中,子女陪护被视为孝道的具象化表达,“宁可全家奔波,不让外人插手”的执念,曾让专业护理团队面临阻力。

破局始于制度创新。山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制定了《山西省人民医院关于第三方护工使用管理方案》,成立了护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护工专管机制,形成由医院审核、护理部监督、各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监管的三级管理架构。

山西白求恩医院通过与第三方协同机制推进无陪护服务:医院成立护士助理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三级监管架构(护理部—护士长—责任护士),制定16项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监管;第三方公司全流程管理护理员招聘、岗前培训及绩效考核,通过满意度调查、质量回访构建闭环质控体系,双方联合实施动态监管确保服务持续优化。

“护理人员能准确说出父亲每日用药用量情况,比我们子女更清楚病情,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患者家属李女士的转变,折射出制度设计带来的认知改变。

改革的成效在数据中清晰可见。截至目前,山西“无陪护理”的无陪护病房已覆盖全省51家医疗机构、1.5万余张床位,累计服务患者超64万人次。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护士长张惠玲说:“无陪护病房的开展能提高医疗护理的专业性和效率。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提供更科学、规范和全面的护理服务,避免因家属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护理不当。因此,无陪护病房的开展对部分家庭来说非常有必要,让快节奏生活中的陪护重担得以解脱。无陪护病房化身家庭‘减压阀’,使家属能全心回归工作与生活,家庭秩序重回正轨。”

温度:人文关怀与专业能力的双重奏鸣

“一间病房住3人,若一家来5人陪护,其他患者根本无法休息。传统模式下的陪护既影响患者休息又存在感染风险。”走访中,不少医院的护理人员提及传统陪护模式都很无奈。

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病区,镜面上“微笑服务每一天”的标语与静默的呼叫器形成鲜明对照。护士每半小时主动巡查病房的脚步声,取代了此起彼伏的铃声——这是“无铃声病房”的日常图景。

科技赋能则让安全与温情并行不悖。病区门禁系统严格记录人员进出,患者外出需报备具体事由与时间;护理团队定期致电外地家属,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同步治疗进展情况。

这种“有温度的精准”渗透在每个细节中:胃肠镜手术患者术前检查全流程由医疗团队承接,家属仅需术前1天到场听取注意事项;病区扫码订餐系统让饭菜准时送达……

阳曲县退休法官王某的复诊经历印证着改变:“上次住院,我觉得不需要家人的陪伴。所以这次再来复查,我是一个人来的,感觉住院就像出去度假住酒店一样,顺便把病给看了。”

突围:老龄化社会的制度创新与未来图景

推广“无陪护理”的深层挑战,在于对护理团队的职业认同感的重塑。面对“生活护理是否体面”的质疑,医院通过强化培训传递核心理念:“翻身、喂饭是专业护理的基石。”但现实压力依然存在:滴速监测仪、电子病历系统等智能化设备虽减轻部分负担,但夜班后的体力透支仍是常态。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站在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上,“无陪护理”的意义早已超越医疗模式创新。

当“421”家庭结构成为常态,年轻一代从“工作—照护”的双重压力中解脱出来;当医院告别家属挤占病房的乱象,医疗资源得以更高效配置;当专业照护成为社会共识,整个社会正在强化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能力。

本报记者王佳

记者手记

对孝道的又一种诠释

在无陪护病房的镜面标语下,让人触摸到一个时代最现实的脉搏。当王大叔惬意地享受着护士送来的早餐时,这幅画面悄然解构着传统养老伦理中“子女绕床”的固化想象——在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的深水区,专业护理正在重构中国人对“孝道”的现代诠释。

这场变革的深意,在于当“421”家庭结构成为常态,当职场内卷与养老责任形成两难困局,“无陪护理”实质是用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将年轻人从“工作—照护”的双重挤压中得以抽离。

但更深层的改变,源于护理团队的职业尊严重塑。当护士为患者翻身、喂饭时,这些曾被视为“不够体面”的劳动,正在被重新定义为专业护理不可或缺的基石。这种认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对生命末端的照护,与疾病治疗本身具有同等的价值尊严。在科技赋能的病房里,电子病历与门禁系统构建起精密的照护网络,但真正让生命回响的,是护士半小时一次的巡房脚步声。它丈量着医疗的温度,更叩问着社会的良知。

阳曲县退休法官王某笑称“住院像度假”的背后,是一个社会在老龄化浪潮中变革方向:用制度温度消解个体焦虑,以专业力量替代情感内耗。“无陪护理”的实践证明,文明的标尺永远是看它如何对待最需要被托付的人。当诊疗过程转化为有尊严的休养体验,我们终将明白:医疗的终极使命,不是战胜死亡,而是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让其感受到被当作“人”而非“病例”的温暖。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