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十年磨一剑的“晋岚绒山羊”育种工程,到冻精实验室与胚胎移植技术的突破;从耳标溯源、智慧牧场的数字化监管,到新华·岢岚绒山羊价格指数的市场赋能,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辽阔牧场上,岢岚县将科技创新的基因深植于绒山羊产业的变革脉络中。
科技不仅重塑了传统养羊业的生产逻辑,更以“一粒种”“一张网”“一组数”为支点,撬动这座资源大县向品牌强县跨越,让黄土高原的“柏籽清香”飘向全国,让农民的“羊饭碗”盛满振兴的希望。
科技育种:锻造产业“芯”动力
岢岚县从1980年开始,先后引进辽宁绒山羊3000余只作为父本,大规模杂交改良当地吕梁黑山羊母本,经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3个阶段,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统一组织协调,“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合攻关,历经各级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养殖户30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形成具有遗传稳定、产绒量高、绒细度好、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晋岚绒山羊”新品种,成为中国第三个绒山羊国审新品种,填补了山西国家级羊业品牌空白。
“十二五”期间,岢岚县将“晋岚绒山羊繁育改良”列为发展“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产业优势,2012年投资0.65亿元新建国家级晋岚绒山羊种羊场,历年向邻近市县提供优质种羊5000余只,改良地方绒山羊20余万只,带动周边养殖户增收3000余万元,使岢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晋岚绒山羊之乡”。
在岢岚县三井镇晋岚绒山羊种羊场的办公大厅,电子屏上羊舍内羊群的健康状态、生育情况、体温等信息一目了然。在这里,每只羊都佩戴着可识别身份的免疫耳标,并拥有免疫档案,养殖全过程可溯源。通过智慧监管、数据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养殖场内1000余只各品类的绒山羊在智能化网络的“守护”下茁壮成长。
2023年12月,岢岚县投资9100万元建成晋岚绒山羊育种中心,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开展“高产绒、多胎群、益生菌饲料”三大核心研究,突破冻精生产、胚胎移植等6项关键技术,奠定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基础。
智慧养殖:数字赋能全链条
岢岚县高家会乡的村民武黑女是远近闻名的养羊专业户。在靠养羊脱贫致富方面,她很有“话语权”。“我养羊20多年了。过去家里穷,就养几只羊。后来羊越养越多,有300多只,现在一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2021年还跟老师学了高科技,在羊场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云看羊’,省事不少。”
乘着羊产业的快车,岢岚放羊人更新迭代,个个成了“科技羊倌”,“云观看”实时关注羊动态,也不忘通过养殖公众号学习成长,随时获取养羊资讯、市场行情,通过微信群与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们交流养羊经验和心得。
在持续推进绒山羊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岢岚县紧紧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多元健康养殖、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在打响晋岚绒山羊品牌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羊产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引进可可高原生态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万只羊(湖羊)生态养殖场示范项目,丰富羊品种,提升羊品牌。
区别于传统养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可可高原生态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坚持科技赋能,品牌引领,重点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肉羊屠宰加工、中央厨房、品牌创建及产品营销等环节入手,构建“种羊繁育——生态养殖——精细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平台——绿色餐厅”的全羊产业链,保障绿色安全优质羊肉产品供应。
项目于2023年12月建成运营,基地肉羊存栏规模可达1.5万只,年可出栏1.1万只,实现经济效益165万元。目前,公司存栏9600只,其中湖羊繁殖母羊4500只、种公羊150只、后备母羊2150只、羔羊2800只。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县域畜种结构,通过推广新型养殖模式、加快集约化经营,对提高养殖效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据引擎:打通市场“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已转化为实打实的富民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羊饲养量达65万只,羊产业产值达2.4亿元;绒毛年产量444吨,羊肉5625吨,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745元。
2022年6月,岢岚县政府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发布“新华·岢岚绒山羊价格指数”,每周更新胴体、羊绒等细分品类价格,引导养殖户精准对接市场,规避产销错位风险。
作为现代经济信息传播的新型载体,指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也是现代化管理的衡量标准,它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依据。基于科学方法编制、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的指数,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54岁的贾义生是岢岚县高家会乡上川坪村的养殖大户,家有470多只羊。他每天都会上网关注岢岚绒山羊价格指数。“大山里信息闭塞,一开始养羊赚不到钱,现在有了价格指数,点开手机就能看到价格,指导我们合理安排养殖和销售计划。”
从“靠天养羊”到“数字育羊”,岢岚以“科技+”重塑绒山羊基因,书写着黄土高原上的“羊”故事。(来源:新华财经)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