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选‘一梯一户’,门口空间都能用,相当于自家面积。”近日,一则装修视频引发广泛关注。一名自媒体博主将家门外的公摊电梯厅改造为集观影、休憩与用餐功能于一体的“私人空间”,并回应质疑称自家是一梯一户的户型,该使用方式已获销售与物业同意,购房合同中也注明该区域为“私人使用”,她还为此补缴了4万余元差价。
此类“一梯一户”改造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不少业主将电梯厅、过道等区域视作住宅延伸,改造为洗衣房、宠物间、棋牌室等,甚至放置鞋柜、储物架,以拓展使用功能。公摊区域能否合法改造为私人空间?合同中的“私人使用”条款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电梯厅里吃火锅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一名自媒体博主发布的一则新家装修Vlog在网络上掀起巨大波澜。视频中,她并非仅仅展示了室内装修的巧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家门之外——一个约4平方米的公摊电梯厅。经过她的精心改造,这个原本属于公共区域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集观影、休憩甚至享用火锅于一体的“私家温馨角落”。针对网友的质疑,她声称购房时销售和物业均告知该区域可由业主私用,购房合同也有相应标注,她甚至还为此补交了4万余元的“面积差额”。
这段视频迅速在评论区形成两极化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对空间的极致利用:“太会利用了!”“这样一改,家门口瞬间多了个小客厅。”这类评论多赞赏博主的创意,认为在房价高企的当下,这有效提升了居住品质和空间效率。反对者则质疑其合规性与安全性:“这难道不是侵占公共区域吗?”网友认为,电梯厅作为公摊面积,归属全体业主共有,个人无权独占。更强烈的担忧集中于安全隐患:“电梯厅是生命通道,这样堵上,万一火灾怎么办?”“这些改造用的柜子、墙饰都是可燃物,太危险了。”
尽管面临如潮的批评,该博主仍坚持己见,认为其行为有合同依据。这场争议也不难看出,在“一梯一户”户型日益普及的当下,公众对于公摊面积的使用边界存在巨大的认知模糊。
网络风靡的“一梯一户”改造热
这名博主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一梯一户改造”“电梯厅利用”等关键词,可以轻松找到大量业主分享的改造视频和图文教程,俨然形成一股家装新趋势。
网友们根据自家户型的特点,各显神通。有的将电梯厅改为玄关,放置鞋柜、穿衣镜;或改为洗衣房,摆放洗衣机、烘干机。有的摆放懒人沙发、小边几,打造成阅读角或茶歇区。有的利用部分电梯厅拥有采光窗的特点,摆放绿植、挂画,营造入户花园的氛围。
太原一名网友也曾晒出她的“一梯一户”改造。视频中,她利用电梯厅内预留的上下水电路,将此处打造为一个集洗衣房和玄关功能的空间,安装了洗衣机和烘干机,并利用洞洞板收纳杂物。她强调,改造时特意避开了消防设备,并保留了逃生通道。
这股风潮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中的“一梯一户”“类一梯一户”设计流行。“这是您的专属入户空间,相当于您家的延伸区域。”在省城一家“一梯一户”的楼盘销售中,销售人员便对前来咨询的购房者介绍,同时承诺“合同里会标注这个区域由您专用”。这样的承诺,也让很多购房者心动不已。
安全隐患不能忽视
“一梯一户”的房源,在开发商或物业允许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门外的电梯厅占为私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走访了省城多位房产领域的律师。
首先,“一梯一户”的电梯厅究竟归谁所有?很多人觉得,既然“一梯一户”,也就是这一层只有我家一家,没有别人共有,这些区域都属于我的。律师解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业主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如电梯、过道、楼梯、外墙面、水电气主管道等,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因此,电梯厅及过道属于全体业主共有,即使开发商或销售人员曾口头承诺“可私用”,也不能改变其法律属性。业主擅自占用并改造共有区域,实质上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即便是一梯一户的户型,私自改造过道或电梯厅也存在显著安全隐患,尤其是消防安全隐患。电梯厅作为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重要疏散通道,若堆放杂物或设置固定柜体,可能堵塞逃生路径,妨碍救援。例如,当室内发生火灾需消防人员破门施救时,若门口至电梯厅的区域被占用,救援人员将不得不耗费时间清理障碍,极有可能延误最佳救援时机或者使得火势蔓延,导致更为严重的伤亡后果。若因改造行为引发安全隐患或妨碍他人正常使用公共区域,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被责令恢复原状、处以罚款,甚至对他人损失进行赔偿。
部分开发商承诺业主可私自使用门口的电梯厅,此类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开发商在合同中注明“电梯厅可私用”,该条款也可能因为无权处分而无效。通常情况下,开发商承诺“电梯厅可私用”的同时,还可能会向业主进行“二次收费”,这对业主们来说其实并不划算。
对于购买一梯一户房产的业主而言,尽管关起门来使用公共区域可能不为他人察觉,但家门外的区域安全与自身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大家还是需要有安全意识,确保消防、通行等基本功能不受影响。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杨晶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