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实现“人造太阳”之梦为什么难?当前全球以及我国的研发“进度条”走到了哪一步?在10月中旬于四川成都举行的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上,记者采访到了最新消息。
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
自然界中,核聚变并不是“陌生”的现象。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热核聚变反应装置,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聚变反应——氢原子核持续碰撞聚变为氦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向地球输送能源。
然而,地球并没有太阳那样能够维持核聚变的高温高压环境。造“太阳”的首要难题是创造出聚变所需的严苛环境。理论上,氘氚等离子体需加热至超1亿摄氏度,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才能克服原子核间的库伦排斥力,使其发生持续聚变。
与会专家认为,可控核聚变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难题集于一身,是迄今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
未来,一旦人类成功点燃可控聚变的“火炬”,其影响将远超技术突破本身,带来全局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作为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终极清洁能源,聚变能将从根本上破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还将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全球聚变能研发已进入新阶段
记者从本次大会上了解到,全球聚变能研发目前已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
主流技术路线可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类,其中磁约束通过强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稳定约束在真空容器内,实现长时间持续反应,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是其主要装置类型;惯性约束则利用高能激光或粒子束在极短时间内压缩并加热燃料靶丸,使其达到聚变条件。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变科研工程,承载着人类和平利用聚变能的美好愿望,由多国合作建设,项目2020年启动组装,成功后将证明磁约束聚变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可行性,为2040至2050年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世界上几个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已可短暂实现聚变反应所需的严苛条件,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聚变功率增益、改善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和稳定性,维持长时间燃烧并获得净能量输出,仍面临巨大科学和工程考验。
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黄梅介绍,中核集团目前正在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开展聚变堆的研发。预计在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在相关技术成熟之后开始先导堆的建设,在这一阶段演示聚变能输出之后,再开始商业堆建设。
中国面向未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本次大会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标志着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形成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引领、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
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及各国一道,不断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让聚变能更好造福人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说。
据新华社
相关
揭秘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望远镜
在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的赛什腾山上,一架特殊的望远镜正静静观测着太阳。它不像传统天文望远镜在夜间工作,而是在白天“直视”太阳,捕捉着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中红外光。
近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望远镜)通过结题验收,这架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实现了哪些突破?未来有何科学潜力与研究前景?
突破瓶颈:直接测量太阳磁场
太阳磁场与生活息息相关,强烈的太阳磁场活动会引发太阳耀斑,影响地球的通信导航、电网安全。百年来,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可见光波段“间接推算”太阳磁场。
AIMS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东光比喻:“以前太阳磁场测量在可见光波段,需要分几步才能得到,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大误差;AIMS在中红外波段观测,可以通过傅立叶光谱仪的太阳光谱直接获得。”
王东光介绍,通过12.3微米中红外波段观测,利用超窄带傅立叶光谱仪直接测量塞曼裂距,将磁场测量精度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解决了太阳磁场测量百年历史中的瓶颈问题。此外,AIMS望远镜的红外光谱仪、成像终端及真空制冷系统等全部部件均为国产,体现了我国天文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不仅是科研项目的成功,更是我国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能力的集中展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冯志伟介绍,试观测期间,团队解决了杂散光干扰、探测器稳定性等难题,为后续大型天文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原坚守:每个数据都来之不易
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建设如此精密的光学设备,考验的不仅是科学智慧,更是工程毅力。
2018年的冬天,当第一批科研人员踏上赛什腾山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原。没有路,建塔材料全靠直升机吊运;没有住所,科研人员栖身于集装箱或简易木屋;饮用水和食物需要人力背运上山。
2022年6月,当望远镜光学系统运抵冷湖后,原本在西安测试良好的设备光学质量突然下降。团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反复排查,最终发现是低温导致胶体收缩使镜面变形。设备不得不运回西安改进,这一往返就是大半年。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傅立叶光谱仪的电信号放大倍率极高,即使在设计和实施中都采取了电磁屏蔽措施,望远镜仍对其产生了干扰信号。团队历经20余个日夜,通过多层滤波、隔离和严格接地,终于在2023年7月15日首次成功接收到太阳光谱。
展望未来:让空间天气预报更精准
随着AIMS望远镜正式转入科学产出阶段,带来的不仅是基础研究的成果,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太阳磁场的精确观测,为揭示太阳剧烈爆发中物质与能量转移机制、研究磁能积累与释放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这将大幅提升对太阳剧烈爆发的预测能力,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就像气象预报一样,未来人类需要提前数天预测强烈的太阳活动,为卫星运行、电网调度提供预警。对太阳磁场的深入理解是实现精准预报的物理基础。”AIMS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元勇表示,AIMS望远镜的建成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
科学史上,每一次观测技术的突破都带来对宇宙认知的更新。AIMS望远镜的建成和使用,正是科学装置从探索宇宙奥秘到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