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不仅承载着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如今,随着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发布,让职业健康保障从“纸面”落到“地面”,成为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实屏障。
这一“上新”,是对时代命题的精准作答。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劳动者健康的重视,看到了政策与时俱进的温度。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劳动者们用双手托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用汗水浇灌了经济的繁荣之花。然而,高强度的劳动也带来了身体的病痛与心理的重负。过去,这些病痛被归为“小毛病”,只能默默忍受;如今,随着新版《目录》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长期困扰劳动者的问题,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从关注“显性疾病”到重视“隐性伤害”,从聚焦身体病痛到兼顾心理创伤,这是一次跨越,更是一次觉醒。
目录扩容,本质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刻度。曾几何时,劳动者面对职业疾病,因缺乏明确认定标准,维权之路布满荆棘。有人忍着“鼠标手”的疼痛继续作业,有人带着心理创伤默默坚持,“带病上岗”成了无奈的选择。新版《目录》的落地,让劳动者的健康诉求有了制度支撑。它不仅赋予了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底气,更重塑了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企业不再是 “旁观者”,而是职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劳动者不再是“被动承受者”,而是自身健康的“主动维护者”。这种权责的清晰界定,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一步,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
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新版《目录》要落地生根,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阳光雨露”,打通“最后一公里”。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诊断标准,让“鼠标手”“心病”等病症的诊断有章可循,减少模糊地带;简化认定程序,缩短认定时间,避免劳动者在维权路上“跑断腿”;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饱受心理创伤的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引导,督促企业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因素,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职业病防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新版《目录》的 “上新”,只是起点而非终点。随着新业态的兴起,网约车司机的颈椎病、程序员的视力衰退、电商客服的嗓音劳损等新问题,正在呼唤更全面的保障。这要求我们以动态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持续完善职业健康防护体系,既要关注传统行业的“老痛点”,也要紧盯新兴领域的“新风险”,要持续关注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不断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追逐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健有所保”。
“上新”的《目录》,是劳动者权益的“加码”,更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劳动者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他们的“身心伤痛”不再成为前行的阻碍,让每一份辛勤付出都能得到美好的回应,让劳动的笑容如花灿烂、永恒绽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恒)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