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频道>>社会>>正文
外卖骑手张文杰的一天
2020年07月30日 09时42分   山西晚报

20200729_a50476fca0bae01692859cf82e19fb40.jpg

20200729_e52fb0e6f5b607af47e0021875e01aa6.jpg

开栏语

近来,有一部描写外卖小哥的纪录片引起了很多外卖员的共鸣,在如今这个快速崛起的行业,外卖骑手越来越被大家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类社交信息平台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生活中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7月23日、24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了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和观察,今日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飞奔的小哥”。

“您方便的话,给个五星好评。”话音未落,在太原做外卖骑手的张文杰的手机传来:“您有新的订单,请注意接单的”的提示音,容不得半点休息,张文杰又骑上电动车,往五一路方向驶去。

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人一定不陌生。没错,这就是一位外卖骑手每天不断重复的工作。在如今城市的街头,人们对这些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黄人”(注:美团外卖骑手),“小蓝人”(注:蜂鸟速配骑手)并不陌生,他们总是行色匆匆,却又精神百倍。

和时间赛跑 是外卖小哥的习惯

张文杰的老家在吕梁一个小县城,妻子和孩子在老家,他独自在太原打拼,做外卖这一行已经将近五年了。用他的话说,外卖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辛苦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7月23日10时,张文杰接到了当天的第一单送外卖的订单,取货地点在太原市铜锣湾商业区的一家麻辣香锅店,送货地点在桥东街的一家医院。接到订单,张文杰一分钟也不敢耽误,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机,一边跨上电动车,招呼记者跟上。

很快,取餐的地方到了。张文杰问老板,餐是否已经准备好,老板对他很熟悉,一边笑着让他稍等,一边麻利地翻炒着锅中食材。3分钟后,张文杰拿着打包好的饭菜,跑着离开这家店。

第一单从接单到结束,只用了15分钟。张文杰说,系统给每一单的送餐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熟悉的单子和路程就要尽快送完,将时间留给路程远或者路程不太熟悉的单子,才能不超时。和时间赛跑,已经成了这些骑手的习惯。所以,张文杰几乎不走路,除了在电动车上,就是跑着一路飞奔。炎炎烈日下,那身黄色的工装已经被汗水浸湿,头盔下汗水沿着脸颊滚落,他浑然不在意,汗水流进眼睛,也只是使劲眨眨眼。

11时30分,订单多了起来。张文杰的手机提示音不停地响。山西晚报记者观察到,张文杰开始忙碌和紧张起来,他算计着自己的行程安排,计划着哪些单子能合并完成,哪些单子比较费时,哪些地方自己还没有去过。在这样的状态下,山西晚报记者也跟着紧张起来。“要不你把比较简单好找的单子给我,让我帮你送一单?”记者试探着问。张文杰有些心动,随后又有些担心。在山西晚报记者保证自己不会延误的情况下,他将其中一单交代给了记者。此时是11时36分,订单要在12时15分之前完成,取餐地址是一家剁椒鱼头餐店,送餐地址在迎泽区桥东新街的一个小区。

说实话对于这个地址,山西晚报记者并不熟悉。和张文杰分开,山西晚报记者打开手机导航,这家剁椒鱼头在柳南的一条小巷子里。跟着导航,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修路,导航路线被完全封闭,只能绕行。记者绕了好几圈,始终无法走上正确的道路,心情变得焦虑起来。此时,距离这单结束还剩不到15分钟。

好在,有路人帮助,在多方打听下,山西晚报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家剁椒鱼头餐馆。要送的饭菜已经被店家打包放好,取到餐,距离配送时间只剩下8分钟,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快”。

送餐的过程还算顺利,按照导航的提示,记者很快找到了这个小区,拨通了取餐人的电话,与此同时在手机上快速点击完成。取餐人很快走了出来,和善地说着“谢谢”,看着记者满头大汗的样子,还说了一句“辛苦了”。这句话就像一味良药,让山西晚报记者所有的疲惫和焦虑瞬间缓解了好多。

“没有超时,真是太好了。”山西晚报记者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辛苦是肯定的 收入可观令人欣喜

从11时30分到15时,张文杰的手机订单从没间断过。

“每天都是这样的吗,你们什么时间才能吃上饭?”山西晚报记者问。

张文杰说,每天16时至17时相对比较轻松,也只有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吃点东西,喝点水。因此,他每天基本上只吃两顿饭,早饭和这顿不算晚的晚饭。

“那你们通常吃什么呢?”山西晚报记者又问。

“饼子、面皮、麻辣烫。反正什么简单省事就吃什么,吃饱就行。”张文杰笑着说。

16时许,在铜锣湾广场上,“小黄人”多了起来。这里是他们每天的聚集地,会在这里休息,互相加油,互相鼓励,互相交流一些外送过程中的问题。

“我一上午才送了5单,超时了两单,今天算是白干了。”一位年轻的骑手沮丧地说,旁边另一位年龄大概40岁的骑手安慰他:“不要着急,你才刚开始送,所以才会这样,干上一个月自然就好了。”年轻的骑手叫张晋,今天是他当骑手生涯的第7天。旁边安慰他的男子叫李宝泉,做骑手已经两年多了。

张晋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愿在家让父母养活,于是送起了外卖。张晋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我来送外卖,是瞒着我父母的,他们不理解,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来送外卖。可我想,像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没有一点儿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找一个合适的工作谈何容易。送外卖是自食其力,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对人和事更加包容和忍让,这也是在社会上打拼最重要的素质。”

张晋还说:“我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只要穿上这身衣服,就立刻变得亲切了,这些哥哥姐姐们对我都很照顾,路上遇到麻烦也会主动帮忙。虽然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心情其实还不错。”

张晋的话,让李宝泉产生了共鸣。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下,外卖骑手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因此,随着需求的增加,骑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比别人更快更好地完成派送任务,才能取得更加丰厚的报酬。

“上个月我送外卖挣了一万两千元呢。”李宝泉有些骄傲地说。李宝泉还说,这一行挣的就是辛苦钱,但好在辛苦和回报成正比。

最担心的是投诉 最满意的是好评

“你在送外卖的这五年里,被投诉过吗?”山西晚报记者问。张文杰想了想,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年前的冬天,那天天气特别冷,路面上好多地方都结了冰。张文杰说,对于骑手来说,结冰的路面是大障碍,不仅影响速度,还要注意安全。“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一单的路程并不算远,也不算绕。当时在同一条路线上还有两个订单,要是平时,我一定会完成一个再送另一个,但由于那天的天气和路面情况,我决定一起送。我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订单,但是最后一单由于在路上的时间太长,送到客人手上时,饭菜已经有些凉了。我向那位客人解释,但是那位客人并不接受,强调自己的饭菜是给病人预订的,凉了的饭菜没办法给病人吃。最后,客人拿走了饭菜,投诉了我,让我将这一餐的饭钱自己掏了腰包。”张文杰说起这件事很坦然,这样的事情并不常遇到,但是遇到了就只能面对。“我们都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这样心里就舒服了。”张文杰说,他遇到的客人多数都很宽容,尤其遇到恶劣天气时,客人拿到饭菜都会报之以微笑。

“对我们来说,虽然最怕的是投诉,但是最开心的就是客人对我们的微笑和好评,这不仅是对我们的善意,也是对我们的认可。”张文杰说。

一旁的李宝泉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其实面对投诉,公司也会核实情况,如果确实是骑手的问题,公司会对他们有一定的惩罚,但是如果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或者是客人故意刁难,公司也会酌情考虑,并不会太为难大家。所以作为外卖骑手,是不会故意犯错或超时,都会拼尽全力完成每一单。

当天17时刚过,外卖骑手的手机又开始忙碌起来,刚才还聚集在一起聊天休息的骑手,转眼就已经消失在道路尽头。张文杰也接到了晚高峰的第一单,地点在解放路的某个小区。由于解放路修路,他提前计算好了路程和需要绕路的时间。

晚高峰从17时持续到21时30分,此时的张文杰完成了最后一单,一天他一共配送了35单,回到家已经将近22时许,直到此时,他的脸上才显出疲惫之色,他将电动车停好充上电,然后掏出手机退出送单系统,拨通了远在老家爱人的电话,告诉她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一切都好。

聊聊孩子的学习,聊聊家里的事情。张文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每晚与爱人通话是习惯,电话拨通的那一刻,心里就会无限放松,听到孩子的消息,明天的工作就会更加有干劲。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长不定,但都不会低于12个小时,有的人深夜依然在工作,他们中配送最多的骑手,一天能配送近40单,新手少一些,有的一天只能配送7单到8单。

一天体验下来,山西晚报记者始终紧绷着神经,直到和张文杰分开,才放松下来,但似乎耳边总有手机接单的声音。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