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频道>>社会>>正文
守护生命通道 筑起安全屏障
看,越来越多的候鸟爱上山西
2025年11月27日 08时03分   山西日报

白鹭

普通鸬鹚

黑翅长脚鹬

红嘴鸥

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

卷羽鹈鹕

绶带鸟

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

黑鹳

白鹭

白琵鹭

天鹅

苍鹭争食

灰鹤

火烈鸟

编者按

当迁徙的羽翼划破晋冬晴空,344种候鸟循着生态密码,掠过太行吕梁的轮廓,栖落汾河桑干的碧波。40处候鸟迁徙通道核心区,如绿色航标点亮长空,成为“空中精灵”的安全驿站。

从雁门关外的灵动倩影到盐湖湿地的集群翩跹,从林间的清脆啼鸣到水面的悠然游弋,每一次振翅都是对绿水青山的礼赞。东部太行山候鸟迁徙区、中部桑干河—汾河水鸟迁徙区、西部吕梁山—黄河候鸟迁徙区,这方连接南北的“生命通道”,书写着三晋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

这个冬日,我们不妨循着鸟鸣踏遍河湖溪谷,在澄澈的水天之间,在枝叶相连的青绿之中,赏涟漪里候鸟倩影、品岩壁上候鸟爱意、听碧空下候鸟欢歌,共同见证跨越南北的生命之约,感受山西生态底色上最灵动的冬日童话。

桑干金波 候鸟栖居

“这个时节的桑干河,每一步都能遇见惊喜。”11月20日,大同市云州区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中心主任马怀宙站在山西大同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芦苇荡旁观察。

望远镜里,卷羽鹈鹕正舒展米白色宽大翼展,翅尖掠过水面激起细碎银鳞,宛如灵动的“空中白帆”。这几年它们从几只增至数十只,居留期延长到数月,分布范围也从桑干河核心区域扩散至周边附属湿地,成了桑干河生态改善的活标尺。

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复合型湿地,历经五年生态治理焕发生机。河道整治、垃圾清运、生态补水接续推进,防护林带筑牢屏障,水质持续改善让芦苇荡愈发繁茂,蒲草随风摇曳,完整的生态系统吸引着百余种鸟类翩跹而至。如今,候鸟反嘴鹬、白鹡鸰在此筑巢,旅鸟红嘴鸥、矶鹬迁徙停歇,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从4种增至8种。湿地也成为我省最大的苍鹭繁育区。

“我们以自然恢复为主,布设多处监测点,搭配‘车巡+步巡+无人机巡查’,就是要让候鸟飞得安心、住得舒心。”马怀宙轻抚岸边的宣传牌,目光投向远方。

行走间暮色渐浓,夕阳为大地镀上一层暖金。身旁的桑干河湿地正以愈发完善的生态系统,成为冬日里候鸟眷恋的“天然驿站”。

孝河晴川 翼舞浅滩

11月24日清晨,山西孝义孝河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任志伟裹紧防寒服,踩着木栈道的晨霜开启一天的巡护。吱呀声响中,绿头鸭惊起,掠过残荷与芦苇交织的水面,划出层层涟漪。

“这几天降温,得重点看看候鸟的栖息情况。”他手持望远镜仔细搜寻。小象湖上,20多只凤头时而扎入水中觅食,时而浮出水面嬉戏游弋,黑亮羽冠在晨光中泛着光泽。“这些小精灵对水质要求极高,它们留下来,就是湿地生态最好的名片。”任志伟笑着说。

沿河道前行,15只白鹭静立浅滩,30多只斑嘴鸭悠然游弋,2只黑鹳展翅掠过水面。任志伟边记录种群数量,边清理岸边零星垃圾:“我们加大巡护力度,就是为给它们打造生活乐园。”

巡查中,任志伟仔细检查着栖息地的宣传条幅,擦拭栈道上的文明观鸟提示牌。“随着保护力度加大,候鸟越来越多,9月还监测到34只黑鹳呢。”他边走边向过往游客普及观鸟知识,提醒大家保持安全距离、禁用闪光灯。

如今,巡护员的日夜坚守与湿地的专项保护行动为湿地内80余种鸟类织就“安全网”,让孝河湿地成为迁徙路上的“温暖港湾”,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

清漳冬韵 禽栖翠谷

11月16日,暖阳在山西左权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栈道上缓缓铺开,踏着光影,左权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宋建荣缓步前行。

行至清漳河西源河畔,候鸟季专职巡护员杨树宝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宋主任,又来‘打卡’啦!”“是啊,一有空我就想来看看草木鸟禽,这样心里才踏实。”宋建荣驻足凝视河面。不远处,几只鸳鸯正梳理羽毛;一只鹗低空盘旋,它翼展如帆,在清澄的水面上寻觅猎物,与两岸的林木构成灵动画卷。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鹗的频繁现身,是保护生态向好的有力佐证。

近年来,左权县持续推进湿地修复、河道治理、水系连通等工程,荒山植绿固土、河道清淤保洁、生态坝防护护航,加上专职巡护员全天候守护,让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断优化,成为水鸟栖息的“驿站”和猛禽迁徙的重要通道。如今的湿地公园,214种脊椎动物在此栖息,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繁现身,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此繁衍。

“你看这水质和岸边植被,都是候鸟驻足的理由。现在黑鹳、黄胸鹀总来小住,鸳鸯、白琵鹭也成了常客。”宋建荣望着远方的山林,眼中满是欣慰。微风拂过,林间鸟鸣清脆,河水潺潺流淌,都在诉说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

盐湖映霞 粉羽翩跹

11月23日,初冬的运城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盐湖段)水面澄澈,滩涂铺展,火烈鸟亭亭玉立,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曲颈戏水,时而平展振翅。

摄影爱好者党永立扛着相机穿梭在湿地边,镜头追随着远方掠过的粉色身影,“这是火烈鸟连续8年到访了,如今的盐湖就是候鸟的‘幸福窝’。”

作为我省最早的以保护天鹅越冬种群和栖息地为主的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通过“退盐还湖”工程疏浚水系、生态补水,构建起“藻类—卤水虫—鸟类”完整生物链。盐湖、鸭子池、硝池三块湿地珠联璧合,咸淡水环境互补,为夏候鸟繁殖、冬候鸟越冬、旅鸟停歇提供了理想场所。

生态蝶变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跃升,鸟类种类从2021年前的100余种增至240多种,越冬天鹅数量从几十只壮大到二百多只,反嘴鹬集群起飞铺就“鸟浪”奇观。

“风里雪里都值得,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是与生态之美的重逢。”党永立的镜头里,灰鹤翩跹、大天鹅伫立。作为山西“南大门”的生态明珠,如今的盐湖正以不可替代的生态区位,守护着黄河沿岸的鸟道安全,让候鸟迁徙之路愈发通畅。

本版稿件: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版图片:党永立 赵展 宋建荣 任志伟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