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吃的大米、面粉,要经过这么多道‘安全关卡’才能储存起来!”“这些巨大的粮仓像不像保护粮食的‘城堡’?”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10月14日,来自太原市4所小学的山西晚报小记者怀揣好奇与期待走进山西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阳曲储备库,开启“探秘粮库、珍惜粮食”实践之旅。从粮食检测实验室到高大平房仓,从机械通风设备到智能储粮系统,小记者们循着“一粒粮的旅程”,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笔记录,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粮食安全”的重量,在心中种下“节约粮食”的种子。
安全第一课出发前的“紧箍咒”
“紧跟老师不走散,眼睛看好脚下路。不动设备不触摸,戴好口罩听指挥!”活动伊始,库区工作人员并未急于带孩子们进入核心区域,而是先教大家一段朗朗上口的安全口诀。这列由20多名小成员组成的特殊“小火车”,要在庞大粮库中安全“行驶”,必须遵守严格纪律。
探寻旅程开始之前,一场详尽又有趣的“入库安全培训”正在进行。讲解员赵媛用孩子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库区安全规范娓娓道来:“库区里有‘大块头’运粮车,咱们要像躲‘变形金刚’一样远离;仓库里的‘粮食山’可不能爬,不然会陷进去;带按钮的设备都是‘沉睡的巨人’,小手别去‘唤醒’它们……”小记者们听得聚精会神,有的认真把“安全须知”抄在采访本上,将“不乱摸、不乱跑、不乱闻”的“三不”原则牢牢记在心里。
粮仓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首站来到粮情监控室。巨大电子屏幕上,各类数据与三维图像不停跳跃——这里正是整个粮库的“超级大脑”:省级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平台。
“你们看像不像‘千里眼’系统?”监控室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监控画面问道。屏幕里,库区各个角落的动态清晰可见,无论是仓房内部还是主干道路,都一览无余,“管理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随时查看粮食和库区动态,是不是很神奇?”
更让孩子们新奇的是“安全小卫士”风险预警模块。工作人员点击屏幕解释:“要是有保管员进库区忘戴安全帽,系统马上能发现并提示,保卫人员看到就会立刻提醒。科技让安全管理更智能、更及时!”
随着鼠标点击,一个色彩斑斓的三维立体模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看,这是粮仓的‘体温计’!”模型模拟装满粮食的仓房,里面插满密密麻麻的“体温计”——测温线缆。讲解员介绍,以6号仓为例,仓内铺设60根线缆,每根有4个测温点,将巨大粮堆分成上、中、下层实时监测。“要是哪层粮食‘发烧’,数据就会变成醒目红色,保管员能马上知道哪个点温度过高,及时进仓处理。就像你们感冒发烧,爸爸妈妈会立刻关心一样,保管员也要时刻关注粮食的身体健康。”
小记者们还见识了粮食的“身份证”——仓房二维码。手机轻轻一扫,仓房储粮数量、品种、入库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从粮食入库登记、质量化验、称重检斤到最终出库,全流程都在“超级大脑”监控下,每个环节的时间、操作人员,甚至运输车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的照片都有记录,实现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
质检中心的“火眼金睛”:为粮食把关
走进化验室,小记者们很快被眼前的仪器设备吸引。“这里是粮食的‘体检中心’,每一批粮食运进粮库前,都要先在这体检,合格了才能入库。”工作人员的话让孩子们瞬间安静,纷纷凑到仪器前仔细观察。
工作人员拿起一把小麦展示:“大家看,这些小麦看着颗粒饱满,但要经过四关检测才能过关。第一关感官检测,用眼看有没有杂质、虫蛀,用手摸有没有受潮,用鼻子闻有没有异味;第二关就要借助仪器,是容重、水分、不完善粒检测,用水分测定仪测含水量,用筛选机筛出泥土、碎粒;第三关卫生指标检验,检验小麦和玉米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否超标;第四关品质检测,检测面筋吸水率、脂肪酸值是否合格。所有的粮食都得符合国家规定的粮油标准才能进入到库房。”“要是粮食体检不合格怎么办?”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小学小记者闫熙正举手提问。“问得好!”工作人员赞许地说,“不合格的粮食要坚决退回,绝不让‘不合格粮食’入库。”
随后,工作人员邀请小记者亲身体验“感官检测”——拿起小麦粒,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用筛选机筛除杂质。太原市迎泽区山水城小学小记者李奕辰小心翼翼捏起一粒小麦放在鼻尖闻:“有淡淡的麦香味!”他兴奋地跟小伙伴分享,“原来粮食也要体检,比我们去医院体检还严,这样我们吃的粮食才安全!”
亲临“红旗仓”感受“粮食别墅”的清凉
体检合格的粮食,会去哪里“安家”?带着疑问与期待,小记者们终于来到此次参观的核心——6号“红旗仓”。推开厚重仓门,浓郁麦香混合着凉气扑面而来,一座金灿灿、平整整的粮仓映入眼帘。
“哇!好多粮食啊!”孩子们不禁发出惊叹。保管员自豪地介绍,这个仓房去年刚完成高标准绿色仓储提升改造,像穿上“羽绒服”、做了“密封处理”,实现“上不漏、下不潮”。仓内安装的“内环流控温系统”更神奇,夏天能把粮堆内部的“冷气”抽出来,循环到仓房空间,降低仓温和表层粮温,“今年夏天试运行时,仓房温度成功降到24℃左右,让粮食住进‘清凉别墅’,品质保持得特别好。”
小记者们抬头望去,仓顶的防熏蒸白光球机可23倍放大,清晰监控粮面每一处细节;脚下,是布满灵敏“神经末梢”(测温电缆)的粮堆。这一切,让“科技护粮”从抽象概念,变成了眼前可触可感的现实。
“太神奇了!”太原市迎泽区迎东小学小记者马诗蕊在采访本上写道:“原来储粮不是‘把粮食堆起来就行’,还要用高科技,叔叔阿姨们真厉害!”
带着收获与责任,做“节粮小使者”
活动最后,小记者们来到热火朝天的小麦入库作业现场,亲眼见证“智慧一卡通”系统如何指挥车辆有序完成扦样、过磅、入库等流程。庞大的铁路专用线、绿色的充氮气调机房……储备库的每一处,都在向孩子们展示现代粮食仓储的科技化、智能化与规范化。
小记者们恋恋不舍地与粮库工作人员告别,踏上返程大巴。车上,大家热烈讨论着参观见闻:“我最喜欢实验室的水分测定仪,特别神奇”“高大平房仓太壮观了,我要写进作文里”“以后我要当‘节粮小使者’,告诉同学们粮食多珍贵”。
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小记者张晟媛在采访本最后一页写道:“今天的粮库之旅,让我知道‘粮袋子’是怎么守护的,也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很多人的辛苦。世界粮食日到了,我要把今天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更多人,一起节约粮食,不浪费一粒米、一口饭。”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粮食储备知识,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工作人员赵媛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把‘珍惜粮食’的种子种在心里,长大后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接班人。”对小记者们而言,这场特殊的“采访”,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责任的传递——从触摸“粮袋子”开始,读懂“盘中餐”的珍贵,用小小的行动,守护大大的“中国饭碗”。
一趟旅程结束,小记者们意犹未尽。他们不仅亲眼看到平日接触不到的“粮仓”,更深刻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活动的教育意义立竿见影。山水城小学小记者古齐宸家长在活动群里分享:“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孩子平时吃饭总是剩,今早把饭都吃完了,说不能浪费粮食。感谢老师。”这朴素的反馈,正是此次探秘之旅价值的最好证明。
据了解,作为太原城区唯一省级储备库,阳曲储备库历史悠久,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华北随军粮库,如今仓容规模达10.6万吨。库内智能化粮库信息系统、充氮气调技术、内环流温控系统等设施齐全,还坐拥两条总长1.342公里的铁路专用线,交通便利,稳稳担负着守住、管好“三晋粮仓”的重任。
从依靠老式器具的艰辛岁月,到运用“超级大脑”的智慧时代,粮食安全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这次探秘之旅,无疑在孩子们心中深深种下一颗珍惜粮食、敬畏科学、守护国家安全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链新闻
世界粮食日话“饭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0月16日,我们迎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14亿多人要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过六成。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端牢饭碗,中国底气十足。
辛勤耕耘、保证粮食产量;节粮减损、深耕“无形粮田”。生产、储备、加工、消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努力,贯穿粮食流通全链条。
坚定不移保丰收——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但多年丰收并不代表可以懈怠松劲儿,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还在威胁着粮食生产。
近期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一些地方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秋收进度受影响。
农时不等人!河南改造升级收获机,提升过湿地块通过能力,保障秋收进度;山东绘制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动态更新公布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各地协同发力、多措并举,确保秋粮这一全年粮食“大头”平稳落地。
大国粮仓更“绿”更“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扎实、稳当的大国粮仓,为端牢“饭碗”增添力量。
粮食怕热,高温易变质。位于河南周口的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工作人员用内环流控温技术为粮食“锁鲜”:冬季借北方冷空气通风蓄冷,在粮堆内蓄积冷源;夏季循环冷源,让粮堆保持在准低温状态,延缓品质劣变。
粮食收获运输时易混入害虫,蛀蚀粮食。在安徽阜阳,中央储备粮阜阳直属库采用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向粮仓注入二氧化碳,在粮食周围形成“泡泡屋”,创造低氧环境,抑制微生物繁殖、防治害虫,实现粮食绿色保鲜……
放眼大江南北,更多绿色储粮科技因地制宜应用,减少储存粮食数量损失,还提升粮食品质,让人们饭碗里盛满更加新鲜、优质的中国粮。
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渐成“新食尚”——
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人人有责”。
珍惜碗中粮,减少浪费,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中国饭碗”最直接的守护。
晚饭时间,在浙江杭州,老字号餐饮店“知味观”内人头攒动。记者注意到,点餐前,服务员会对顾客进行菜量提示,避免客人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造成点多浪费。点餐窗口旁、桌子立牌上、纸质版菜单上都有关于不剩饭、不剩菜的提醒。
晚上9点半,云南昆明西山区1903商业广场内的一家品牌连锁蛋糕烘焙店内,店员正将剩余的蛋糕、甜品裹上塑料膜,装进密封箱。“当天卖不完的面包蛋糕,我们会打包好,送到工厂经过专业处理加工成鸡饲料,物尽其用。”店员介绍。
当前,全国各地“光盘行动”渐入人心,餐饮节约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新食尚”。
“饭碗”能“装”陆海空天——
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美食。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人民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
践行大食物观,不断拓宽食物边界。2024年底,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已经达到1.75亿吨,比2020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达到7358万吨,比2020年增长12.3%;食用菌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
在世界粮食日,我们守护丰收、礼赞粮食,爱粮节粮,共同守护好“食”光!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