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何如此炎热,为什么国内加入火炉城市的地方似乎变多了?
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就城市高温现象及(针对该现象的)降温应对措施进行了走访。面对多地持续高温,太原、重庆、武汉、南京、青岛等城市纷纷出招,为保障市民生活和安全生产,从科学调度城市供水、加强高温作业人员防护,到开放避暑场所和优化公共交通服务,高温城市正全力以赴应对这场“高温大考”。
北方地区为何提早体验全天候“蒸桑拿”感
7月13日15时,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天气预报。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多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7-39℃,局地达40-41℃;连续高温日数普遍有5-8天,山东中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湖南北部等部分地区达9-12天。
预计至7月22日,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及陕西中部等地将持续5-8天35℃以上高温天气,河南、山东西部、河北南部、陕西关中等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42℃,局地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高温最强盛时段为15日至16日,21日起高温天气将有所缓解。此外,14日至17日,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也将有阶段性高温天气,空气湿度大,湿热特征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表示,近期北方的湿热天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紧密相关。实际上,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北方地区总会出现一段潮湿闷热的时期。而今年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北抬时间明显偏早,因此北方地区闷热天气比往年有所提前。
气象数据显示,今年副热带高压提前北抬,比常年提早半个月。从7月7日以来的天气形势图可见,副热带高压北侧甚至延伸至东北附近,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受其中心控制地区常出现晴热天气,而“副高”边缘大量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也被输送至北方,使得北方地区在7月初就罕见地体验到全天候“蒸桑拿”感。
面对持续高温,夜间闷热同样不容小觑。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李宁提醒,从新疆到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至华南大片区域,白天酷热,夜晚也闷热。部分站点最低气温逼近30℃,这是非常闷热难耐、极易诱发中暑的条件,民众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太原“炎”值爆表“凉”经济升温
据太原市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8日,太原市以晴天间多云天气为主。其中,7月17日至18日部分地区将出现35℃或以上的高温天气。
作为《2015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中榜上有名的避暑城市,面对持续高温,太原网友也不禁调侃:“高温下的太原,走一圈头发就‘自来卷’,出门见面必是‘生死之交’(汗流浃背),热情拥抱一定是‘仇人’(热浪袭人),吃一把太上老君的仙丹(形容酷热难耐),就可以炼就一双火眼金睛(阳光刺眼)!”
面对持续高温,太原市用水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洗澡、冲凉、洗衣……各类用水需求激增,太原供水集团因此启动了夏季高温供水保障模式,供水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提前储备抢修材料、设备和人员,优化抢修流程,确保一旦发生状况能以最快速度和最优质量完成处置。
高温炙烤下,市民户外出行明显减少,普遍采取防暑防晒措施。应对高温,太原城管部门开启“降温模式”,增加路面洒水频次,为市民营造凉爽出行环境,同时调整环卫工人作业时间,保障一线人员防暑安全。
当烈日炙烤城市,柏油路蒸腾“热气”,城市仿佛置身巨大蒸笼。太原公交无惧“烤”验,全力保障公共交通畅通,守护市民便捷出行。山西省体育中心停车场职工针对车厢温差带来的不适,在车内粘贴科普小贴士,提供揉搓手腕、按压穴位等缓解妙招。在太原东客站公交站台,公交志愿者设立了“清凉补给站”,将一杯杯熬好的绿豆汤递到乘客手中。
在黄陵社区某小区门口,一台无人值守的爱心冰柜内整齐摆放着数十瓶饮用水,一旁的提示牌写着:“致敬高温下的城市英雄,免费取用,愿清凉相伴。”为交警、环卫工、快递员、外卖骑手、医护人员及建筑工人等辛勤的城市守护者送去关爱。在太原市和泽苑社区,社区联合山西顺丰工会开展送清凉活动,志愿者们热情招呼过往的户外劳动者领取矿泉水或西瓜解暑。“谢谢!”一名路过的外卖小哥接过矿泉水一饮而尽,还不忘给同事发定位,告知送餐途中也可来此补充水分。
高温天气也带动太原相关消费场所。游泳馆内人头攒动,安装、维修、清洗空调的业务量激增。在万柏林区西矿街澜酒店一层的奥美健康游泳馆,浅水区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练习蛙泳基本功;深水区众多游泳爱好者在泳道畅游。入夏以来,文兴路北极星游泳健身中心日均接待量较淡季明显上升,场馆顺势推出单次游泳体验券8.1元活动,日均接待量达两三百人次。
炎炎夏日,消暑美食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太原老军营夜市人流如织,炒冰机轰鸣声与水果香气交织,摊主将山西沙棘果酱配上海南甜品,勺子上下翻飞,一碗融合南北风味的消暑美食便制作完成。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内,改良版乌梅汤受到热捧,不仅有本地人购买,江苏、河北、北京等地的消费者也通过网络平台订购,日均售出200余袋。
及时解暑成为不少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不少太原市民通过小程序提前下单,到店即取,省时省力。在写字楼加班的年轻人通过美团“秒提”沙棘酸梅汤,传统配方遇上现代物流,展现了太原市民应对酷暑的智慧。
重庆高温预警:39℃、40℃、41℃……
山城重庆正经历今夏最猛烈的“烤”验!7月14日,重庆气象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出《重庆还要热多久?专家最新解读来了!》一文,文中称7月14日重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超过39℃。重庆市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重庆高温将持续增强,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2℃,大家不要在车内放置香水、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外出注意防晒补水,尽量避开午后出行。
重庆市气象台气象专家对重庆本轮高温进行解释,本轮高温受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在高压控制下,重庆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导致大气增温效应显著。同时,高温天气下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强烈,热量持续积累,进一步推高气温。此外,重庆多山的地形导致夜间散热效率较低,也是持续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蒸桑拿”般的天气,重庆网友形象地描述:“脑壳顶像安了个水龙头,整天汗水流不停。”更有博主感叹:“出门像被牛舔,鞋都遭晒化。”高温炙烤下的生活着实不易。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13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提醒,未来一周公众需持续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高温时段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室外高温作业人员须采取有效防晒措施,防止皮肤灼伤,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重庆气象局也发文提醒,天气炎热记得多喝水补充水分,外出时穿上轻便宽松的衣服。减少在10时至16时这一气温较高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42℃的“炙烤模式”仍在继续,重庆市民和相关部门正积极应对这场高温持久战。
在做好防暑降温、保障安全的同时,山城人也以特有的智慧和乐观,在“热浪”中寻觅清凉,甚至催生出别样的夏日经济活力。高温“炙烤”下,重庆消费市场被“热浪”重构,应“烤”而生很多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模式。入夏以来,冰杯,即一次性带盖密封塑料杯,里面装满了可食用冰块或冰球,撕开密封即可使用,在重庆销量节节攀升,堪称“顶流”。名创优品店售卖的凉感喷雾,只要在肩部、后背等炎热部位隔衣喷洒就可以体验到凉感,是行走的“小空调”,柑橘味道的冷感喷雾卖断了货。
随着天气温度持续走高,游客量正呈上升趋势,“地下之城”文商旅项目,18个防空洞组成的4万平方米地下空间集群,通过老火锅、背篓菜市等本土消费场景,重塑“地下之城”的夜经济版图,重庆防空洞也成为都市潮玩新地标。
在美心红酒小镇水上乐园,“水上麻将”成为重庆特色避暑方式。游客们可以坐在清凉的水中,悠闲地搓着麻将,感受川渝特色桌游与清凉戏水结合的独特魅力。此外,泡沫大战区域则是孩子们和年轻人的欢乐天地,大家在绵密的泡沫中嬉笑追逐,尽情释放夏日的激情;在水上K歌舞台,游客们可以一展歌喉,在音浪与水浪的交织中,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武汉新科技、新技术助力城市降温
湖北气象部门官宣:7月以来,湖北遭遇历史同期最强高温热浪。7月14日午后2时,武汉中心城区气温监测显示:硚口区33.8℃、汉阳区33.6℃、洪山区31.9℃、青山区31.5℃、江岸区30℃、武昌区29.8℃、东湖生态风景区29.7℃。
被烈日暴晒的大地,若经短暂雨水冲刷,效果如同向热锅泼水,反而热气蒸腾……此轮热浪将持续多久?湖北气象部门预计,17日之前,湖北大部地区高温达3439℃,局地可达40℃,武汉最高气温在37-39℃;17日之后,高温天气略有缓和,如同“大火转小火”,暑热依然在线,武汉17日至19日最高气温将降至35-36℃。
武汉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防御指南:有关部门和单位需按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公众尽量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高温作业人员应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指导并采取必要防护;注意防范因用电量激增、电线及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引发的火灾。
高温炙烤下,市民户外稍站片刻便汗流浃背。在武汉汉口火车站出租车候客区,新安装的喷雾装置正不间断喷洒水雾,为候车乘客和司机降温。这种喷雾降温方式不仅应用于车站,武汉市每日派出多台雾炮车,在城区主干道实施“雾炮洒水”联合作业,加大洒水抑尘、喷雾降温力度,为道路和过往车辆“解暑”。
面对新一轮高温酷暑,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严阵以待,在全市部署应急队伍95支、抢修人员1000余人、应急发电车41台随时待命,确保突发状况下响应迅速、处置及时。
为满足居民夏季纳凉需求,全市1763个社区均已开放纳凉点。自高温攀升以来,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便将多功能活动室、幸福食堂、健康小屋、会议室等空间向居民开放。每天在幸福食堂享用早餐后,不少居民选择在此一边观看电视节目,一边纳凉避暑;明亮的青少年活动室内,则坐满了社区暑托班的孩子们。
顶着39℃高温游武汉是什么体验?有网友感叹:“天气太热了,妆容全花,纸巾擦得脸上斑驳。好在酒店不错,大部分时间在酒店休息,昼伏夜出像夜猫子,出门基本靠打车(车内空调是救命稻草)。”面对酷暑,武汉人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民间流传“泡过长江水不长痱子”。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百人广场舞团如常起舞;被誉为“城市滨海浴场”的江滩亲水平台更是人山人海。
炎炎夏日,动辄汗流浃背,武汉的大型商场随之晋升为“纳凉宝地”。市民在此“蹭凉”的同时,悄然拉动了商场消费。武汉汉口武胜凯德广场内,潮流店铺、网红美食汇聚,吃喝玩乐一站俱全。室外烈日炎炎,商场内却人声鼎沸。在“热辣滚烫”的武汉夏日,室内滑雪场“多点开花”。位于武商梦时代的WS热雪奇迹,让市民在逛商场之余体验滑雪乐趣,城市购物中心里也能寻觅“诗和远方”。
持续的高温天气也让制冰厂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旺季。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一家制冰厂自7月起便进入“爆单”模式,日均生产冰块两三千块。这些冰块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机器降温、菜市场保鲜,同时也供应给学校、建筑工地、棋牌室、火锅店、室外钓场等场所,不少垂钓爱好者也购买冰块用于保鲜渔获。
南京持续高温,热度爆表
南京持续的高温让市民直呼难耐,有网友调侃道:“刚出去一趟,感觉自己不是走路,是在‘融化迁徙’,这热劲儿,简直像太阳在和我们‘贴脸开大’,太热了!”
面对“烤”验,南京市应急管理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市民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外出或作业;用人单位须在工作场所备好必要的清凉饮料和防暑药品;如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
进入7月,南京已多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高温天气毫无“退烧”迹象。据南京市急救中心数据,仅7月以来,已救治数十例因中暑需要急救的患者,其中不乏热射病等重症患者。例如,7月1日,一名游客在中山陵游玩时出现恶心、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中暑症状。急救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实施降温、吸氧、输液等急救措施后,将患者送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防暑降温成为当前南京市民的最大需求。为缓解特殊困难群体的用电负担,南京市为全市低保家庭等发放一次性电费补贴65千瓦时,确保困难群众能安心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同时,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开展“入户提醒”和“敲门行动”,为有特殊需求的服务对象送去防暑降温器材及药品。
持续高温也推高了居民用水量。7月7日,全市日用水量达370万吨,创下今年以来新高。面对严峻的供水形势,南京水务部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确保突发状况响应迅速、处置有效。当市民纷纷避暑纳凉时,身着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橙衣侠”们默默坚守一线。他们通过智慧调度、错峰作业迎战“烤”验,在高温时段增加洗扫车、高压冲洗车、雾炮抑尘车等机械化作业频次,全力保障城市环境卫生。
为满足市民的纳凉需求,南京市国动办迅速行动,自7月2日起全面开放22处人防工程纳凉点。市国动办及时通过“南京发布”“南京国防动员”等官方平台公布纳凉点地图及一览表,市民可轻松查询附近纳凉点地址及实时人流量,按图索骥,错峰享受这份“家门口的清凉”。
走进各纳凉点,居民可在此读书、下棋、练书法、做手工等。其中,15处纳凉点还引入了“清凉书屋”,配备5000余册图书和电子阅读屏,并与辖区内图书馆合作实现通借通还。鼓楼区狮子山纳凉点更开设了“纳凉影院”,每日循环播放《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电影。
随着气温攀升,“避暑消费”成为南京夏日经济的新热点。据南京市商务局发布信息,今年夏天,南京将重点围绕“夜购、夜食、夜宿、夜游、夜娱、夜读、夜健”七大领域,举办近500场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为炎炎夏日增添消费活力。
在“江苏足球超级联赛”(苏超)热潮的带动下,7月份南京夜间堂食交易额已跻身全国前十。在熙南里街区,以“夜南京,过足瘾”为主题的第二届夏日夜经济消费季活动火热进行。游客们不仅能观看“苏超”公益直播,还能畅游夫子庙,品尝鸭血粉丝汤,享受充实的夏夜时光。
青岛全市海水浴场将全部开放游泳服务
青岛气象局7月10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官宣,未来十天青岛市气温持续较高,预计市内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40℃;15日前后青岛市有阵雨或雷雨,对高温天气缓解作用不大。青岛气象局提醒市民: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老、弱、病、幼人群需格外注重防暑降温;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气温节节攀升,城市供水压力增大。来自青岛水务海润自来水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日供水量已达76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2万立方米。水务部门的应急保障模式已启动,同时提醒市民科学用水、节约用水。青岛应急局提醒,目前青岛湿度过高,体感闷热,大家上班路上请务必注意避暑、及时补充水分。
气温30℃+,环境湿度大,青岛进入“蒸笼模式”。在这种天气下,不仅普通民众要注意防暑,对于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车间操作工等高温作业人员来说,发生职业性中暑风险更是不容小觑。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防中暑提醒:热射病最为危险,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及时补液,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饮料;合理饮食,做到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关注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报告。
气象台接连发布高温预警信息,山东港口青岛港油港公司全员行动,从职工防护到设备“降温”,全方位筑牢夏季安全生产防线。在码头区域配备遮阳棚、遮阳伞,提前开启现场各码头作业点温馨小屋内的空调,每日定时配送冰镇矿泉水、西瓜、雪糕等,为职工战酷暑、保生产提供清凉保障。
夏日的青岛,暑气蒸腾,就连海风似乎也裹挟着灼人的温度。青岛公交车辆也正经历着严峻挑战:空调系统高负荷运转、车辆设备故障风险增加……在乘客看不到的地方,巴士公司“蓝战士”创新组为市民出行筑起一道清凉与安心的屏障。驾驶员董述飞在其所在的车厢内准备了高温应急箱和饮用水,应急箱中整齐地放置着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急救药品,以便自己能在第一时间为乘客提供帮助。
自7月1日青岛市多区市高温预警发布以来,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组建9支救助行动组,配备便携式急救包、防暑药品及食品,每日三次对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厂房等重点区域展开拉网式排查。
7月1日,青岛全市海水浴场将全部开放游泳服务。今夏,海上冲浪、沙滩排球、浴场集市、海景酒吧等丰富业态与多元化场景齐聚,让青岛的海水浴场早已突破传统“洗海澡”范畴,摇身变为集休闲、娱乐、运动于一体的业态集合体。
年轻人可以在浴场听着歌谣放松身心,或是在书咖点一杯咖啡享受静谧阅读时光;时尚人士可以在海滩举办时尚派对;家庭游客能在浴场上搭起帐篷,共享清凉与温馨;外地游客躺在沙滩享受日光浴,不少人还会逐一打卡九大海水浴场并在小红书分享体验。水上运动爱好者更能在水上自行车、帆船、冲浪等项目中,体验海岸线上的“速度与激情”。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梁成虎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