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社区,或走在老旧小区的楼梯间、或坐在居民家的板凳上、或守在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桌前,脚步从未停歇。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承诺,化作一年数百件民生实事的温度,成为居民“靠得住”的贴心人。这就是市人大代表、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秀珍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浙江经验到社区“微网格”
“学得越深,才能看得越清、走得更稳。”张秀珍始终把学习作为履职的基石。她不仅深入研读《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文本,还走出去到浙江湖州参加培训,并亲眼见证“千万工程”如何重塑乡村社区新面貌。“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人大代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把学到的好经验带回来、用得上。”她的话语里自信满满。
这些经验,被她一点点揉进社区的日常治理。她将社区划分为7个网格、270个微网格,建立“社区—小区—楼院—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把服务精准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她推行“选民接待日”和“走访调研日”,每周每月雷打不动收集民意。几年来,她接待群众超480人次,处理问题510余条,办结率100%,满意度超98%。她提出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严禁未成年人进网吧”等建议,被采纳落实,惠及千家万户。
从“一口热饭”到“一个未来”
西米市社区里60岁以上老人有1160多人,张秀珍比谁都清楚:民生无小事,暖从实处生。
2017年,社区老年食堂开张,90岁以上老人、孤寡群体、环卫工人免费就餐,80岁以上送餐上门。一顿热饭,照见的是尊严与温度。
她从2016年起发起“一带一路”助学行动,对接各地志愿者,按学年资助孤儿与留守儿童。标准清晰:小学生800元,初中生1200元,高中生3000元,大学生5000元。九年来,共资助158人,其中3人考上研究生,6人大学毕业。“不仅给予他们经济资助,更要为他们照亮未来,让他们有路可走、有梦可追。”张秀珍的真情实感溢于言表。
她还在社区组建起健身队、锣鼓队、戏曲队、旗袍队等十余支文艺队伍,总计560余人。“要让每个居民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充实。”张秀珍如是说。
让“矛盾不出社区,服务不打烊”
作为支部书记,张秀珍深知: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发生的第一线。
她创新推出“18710”网格管理工作法,建立社区、物业、小区三方联动机制,推选68名党员担任楼栋长,带动500多名党员和680多位居民参与治理。她还请来公安、司法系统的退休老干部,组建矛盾调解委员会,坚持让矛盾不出社区。近年来成功调解邻里纠纷268次,排查隐患362次,社区始终保持“零上访、零事故”。
2018年,她推出“四单式”服务——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居民评单,至今累计处理服务需求3万余次,其中电话、微信、面对面点单并行,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几十年来,她还累计帮助残疾人1.9万余次、孤寡老人1.8万余次,联动各级代表与志愿者为群众解难事1.9万次、办实事1.8万次,捐赠衣物9.8万余件。
然而每每提起这些,张秀珍总是谦虚地摆摆手:“我就是个办事的,群众找我,就是信任我。只有加倍干好,才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一片真情。”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步履不停。张秀珍用几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代表”二字,写在心里是初心,落在脚下是征途。(记者 张林泉)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