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台虽小,可育万千桃李;代表虽微,能担为民重任。”五台县台城学校副校长白淑平扎根讲台三十余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她是全国优秀教师,用知识与爱点亮孩子们的未来;她更是心系民生履职尽责的山西省人大代表,将群众呼声转化为一项项务实建议,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师者初心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忠诚。
三尺讲台:用爱与责任诠释使命
1992年,白淑平被分配到东冶实验小学任教,带着青涩的她,硬是将她所带的实验班学生,在统考时成绩名列前茅,因此她被评为忻州市教学能手。1998年调任台城学校任教研组组长后,她开创性地推行“示范课+集体研讨”模式,使学校数学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台城学校一时间成为周边家长选择的香饽饽。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灯点亮,我就是那根点亮学生心灯的火柴。”在教学中,白淑平善于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并注重孩子们的心理教育。当她看到学生情绪低落时,会轻抚学生头部,并轻言慢语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会大为转变,她用“看得见的教育”,点亮每个学生的心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她经常备课到凌晨,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用自己独创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常说:“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着求知的目光,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连续12年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她坚持“做火柴,不做灯塔”。在茹村小学,她带着孩子们用玉米粒演示乘法原理;在神西乡,她教会教师用废旧纸箱制作几何教具。她常说:“教育均衡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触摸到知识的温度。”正是这份坚持让白淑平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等50余项荣誉。
急民所急:破解难题彰显代表担当
在履职的道路上,白淑平的脚步从未停歇。当她得知学校2名三年级学生因户籍问题而没有学籍时,立即协调公安、教育等部门,推动全县排查出25名无户籍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为他们解决户口问题。
她积极参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察工作,推动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与“普职融通”合作。针对家长反映“课后服务单一”“校门口交通拥堵”等问题,她推动台城学校试点开设小主持、口风琴、民族舞等特色课程,惠及700多名学生,200余名留守儿童从中受益。
为民发声:以师者匠心践代表初心
“人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白淑平时刻不忘自己肩上的责任担当。她关注乡村教育短板,从推动农村小学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到建议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有依托、学习上有指导、成长上有保障。她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兼职校医的情况,于是深入17所学校调研,提交了《关于中小学配置专职校医的建议》,推动专职校医配备进程。她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提出相关建议,促成五台县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构建起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推动乡村教育更加健康完善。
未来,她将继续以师者匠心践代表初心,在教育与履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记者 徐国华)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