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定襄县宏道镇晟龙木雕公司的工作室里,“三晋工匠”、山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刘晓辰正专注地雕刻着一件木雕作品。刀尖流转间,每一道纹路都体现着匠心独具的细致与深刻,展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见证了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
扎根基层,传统手艺成乡村振兴新引擎。“让传统手工业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这是刘晓辰提出的建议,也是他扎根基层的实际行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通过将木雕非遗技艺产业化,培育“非遗守艺人”,实现村民“靠手艺不离乡”。他带动家乡240余名村民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真正让传统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动力。
晟龙木雕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农户”模式,将乡村振兴政策转化为具体产业行动,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双赢。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木雕工艺与现代机械生产结合,自主研发数百种机械工具,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其他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文化创新,让古建文化“活”起来。刘晓辰以自身木雕艺术实践为例,强调文创产品需兼顾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他创作的应县木塔、佛光寺东大殿等微缩模型,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通过博物馆、高校等渠道宣传山西古建文化。这种“文化+产品”的模式,吸引游客想要“把山西宝贝带回家”,既保护了非遗技艺,又赋予其市场价值,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实体化与市场化。
他秉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将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变为可拆装、可携带的微雕艺术品,让世人通过微缩模型直观了解山西古建筑风貌和历史文明。他的作品曾在央视二套《一槌定音》、央视十套《地理中国》等平台展示,部分作品被选为山西省外事礼品,通过国际交往传播中华文化。
法治保障,为文物保护建言献策。去年,针对《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古建旅游热,他提出“保护与利用并重,让古建‘量变’为‘流量’”的建议,强调要完善《文物保护法》配套措施;建议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发挥古建筑的文化、旅游、实用价值;建设数字博物馆、优化游客分流机制,推动古建保护与文旅开发的法治化平衡。
“2024年,全网宣传山西文旅和古建的相关话题阅读量破百亿。此次山西古建的爆火并非偶然,山西在文物保护与宣传方面持续作了诸多努力。”刘晓辰表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价值。他建议出台《山西省特色博物馆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以填补文化领域立法空白,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保障。
刘晓辰说:“在调研中我发现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险情,且保护队伍专业力量薄弱。”作为人大代表,他建议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普及,并推动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督促文物管理部门履职,解决低等级文物因关注度不足导致的保护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正是刘晓辰对古建雕刻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一名人大代表的履职印记,勾勒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美好未来。(记者 徐国华)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