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州人>>正文
张柱世:六十载植绿 十万树丹心
2025年07月11日 10时38分   忻州日报

清晨六点,偏关县水泉镇南海子村,77岁的张柱世肩扛一把磨得锃亮的铁锹,步履稳健地走出家门,向后山走去。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60多年。他要去看那些用整整一个甲子光阴,亲手种下、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长大的树木。

一锹一苗,荒山植绿六十载

时光回溯到60年前。16岁的张柱世在村后的荒山上种下了第一棵树苗。从那时起,种树就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是我栽下的第一棵树,它陪伴我60多年了,是我的精神支柱。”抚摸着如今已亭亭如盖的老树,张柱石深情地说。岁月流转,铁锹磨钝了一把又一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在他和乡亲们的手中一寸寸披上了绿装。当地一名退休林业干部说:“从60年前种下第一株树苗,到现在,老张已经种下了1000多亩树苗,如果按每亩50株计算,保存下来的大约有10万多株。”这片日益茂密的林子,是这位普通农民交给黄土地最深情的答卷。

攻坚克难,“三北”战场的绿色缩影

张柱世的坚守,深深植根于一场宏大的国家行动。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地处晋西北黄河岸边的偏关县,打响了长达40余年的绿色攻坚战。这里的生态条件极其恶劣,土层平均厚度不足25公分,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面对栽树成活难、成林难、施工难的问题,偏关人没有退缩。电锤凿石换土、索道悬吊树苗、管道输送泥土……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淬炼出因地制宜的“土办法”。张柱世的植树人生,正是这段艰苦历程的生动缩影。上世纪80年代,他绿化荒山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被授予“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荣誉称号。这份崇高的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复一日的挥汗如雨,是年复一年的坚韧守望。他和乡亲们的奋斗,让“不毛之地”倔强地生长出片片绿意。截至2025年,偏关县林地面积已达121.3万亩,绿化率达48.6%。

党员本色,信念如树扎根深

除了种树,张柱世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晚七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并认真做笔记。这位拥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工作那么忙,每年还带头去种树,那是给咱全国人民做榜样啊!”张柱世说,“我是个闲人,干不了啥大事,就想着能跟着总书记的脚步,多种几棵树。栽下的是树苗,长起来的是林子,造福的是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深扎根在老人心中,化作年复一年植绿不辍的实际行动。今年,77岁的他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再种50棵树。“活到老,栽到老。”他语气坚定地表示。

青山作证,绿色丰碑映初心

从第一株幼苗到10万青松,从青春热血到古稀之年,张柱世,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一位忠诚的老共产党员,用一甲子的执着坚守,将绿化荒山的信念,镌刻在晋西北的沟壑梁峁之间。他栽下的不仅是树,是绿色的希望,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劳动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望着满目苍翠,老人欣慰地说:“我们偏关人民奋斗了几十年,有了成果,有了效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张柱世的身影,已融入千千万万造林人的行列,他们用双手在偏关大地上刻下的绿色印记,是一座无言却永恒的丰碑。

(孔祥蔚 曹帅东)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