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时节,新观念作家、双语书法家一尔,送给笔者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礼品:一副铜版纸、黑金墨手书的大红春联和一个大楷“福”字双语挂历,外面有“一尔大楷研发中心”的精美包装。仔细端祥,一股浓浓文化味扑面而来,真是太精美了。
一尔,本名贾官锁。1980年他在原平税务局工作时,缘于爱好新闻写作,再加上我俩同为神山贾氏后裔的宗亲情,就成为要好的忘年交。后来一尔到忻州税务局工作后,撰写了一系列新观念主题的文章,再后来又在双语书法和手书春联领域里,探寻文化,研习耕耘,创业有成。

成都大运会期间一尔(中)的书法作品被地铁志愿者服务站收藏
文章引领新观念
一尔从小就爱写日记,参加工作后经常在新闻与公文写作中出彩,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与万人谈、联万网站”的目标,特别专注新观念的研习交流写作,时有文稿见诸报端。他在上网博学、旅游寻学与攀谈走访中,从中科院院士、美籍华人作家、高校教授、劳动模范、企业家身上汲取养分,写出了一系列“新观念”的文章。同时辗转奔走于杂志编辑部、出版社,接受指导。
苦苦跋涉终于迎来曙光。他的一篇篇文章屡屡见诸报端,《愚公不移山,搬家路更宽》《打井不忘吃水人》《三天认真打鱼,两天快乐晒网》《众力更生》《性格也要与时俱进》等这些新观念文章,在高校大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
他写的《人多不一定力量大》被选入《思想理论动态参阅》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他的第一本新观念著作《生存新概念》,先后在一些报刊上连载。他的第二本新观念著作《新观念闯天下》入选“百册哲学类图书推荐”,漫画家王林先生为此书精心配上了80幅漫画。
书法首创“双语风”
从小就喜欢楷书的一尔,20多年前搭乘儿子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的“顺车”,赴英旅学、研习英语。他创新英语词汇记忆法,2015年还在忻州师院、师院附中、忻州十中和周边县市的10多所学校进行英语词汇记忆讲座。后来又独具匠心、精心学练,将中英文同书共写,他的双语书法走出了一条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子。
一尔起早贪黑地练习双语书法,他以简体大楷为主,配合毛笔书写英文字母,在书写过程中融入王羲之的“鹅勾”与颜体的“燕尾”,使作品呈现出俏丽秀气的模样,做到了二者相映生辉。他赶赴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以及第19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这些大型活动中,献上双语书法作品表示祝贺,并被各类组委会收藏。在李白纪念馆、杜甫草堂以及郭沫若、茅盾、梅兰芳、宋庆龄等纪念地(馆),都留下了他学习交流的足迹,他也将捐赠的双语书法作品留在了这些地方和许多大城市的博物馆。
近年来,一尔的1800多幅双语书法作品,还先后成为日本、英国、美国、朝鲜、越南、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等50多个国家相关博物馆的收藏品。
春联独特呈美色
最有年味的一首古诗,莫过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一尔写春联,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以颜体为主,兼融柳欧,字迹端庄大气,黑金墨汁浓度适中,字迹显得又黑又亮,精美飘逸,彰显出祥和喜庆的年节氛围。一尔介绍说,这种手书春联贵在精益求精,他一般是上午写一副,下午写一副,可见其认真程度。
他还手书双语大“福”字挂历,彰显出中西文化的融合。
作为志愿者,一尔还常常走进企业、学校、农村,或开展双语书法讲座,或捐赠特色书法艺术作品,或书写楹联条幅,或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他首创的毛笔英语鸟篆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普及方式”。
一尔以新时代作家、书法家的大爱情怀,耕耘出一片文化新天地。 (贾宣生)
(责任编辑:卢相汀)